学术资讯-详情页

卢周来:科学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作者:卢周来 2017-02-24 09:1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经济学与经济管理类,政治学与社会学类

分享:

收藏:

  我们固然要关心经济增长速度,因为没有一定的速度就无法保证就业和民生改善,但我们要彻底抛弃用旧的思维逻辑和方式方法再现高增长的想法,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与效益。

  近段时间来,对我国经济发展状况,社会上有不同看法,学界有不同说法。我们认为,要真正看清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状况及趋势,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遵照习主席指示要求,准确把握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大判断:新常态

  2016年,我国GDP增长速度为6.7%。这已经是2013年以来我国GDP增长连续四年放缓。对此,有“唱空”的观点,把增长速度放缓视为“衰退”迹象;也有“看好”的说法,认为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巨大,只要措施得当,重回“两位数”增长并非不可能。实际上,我国经济目前的增长速度恰恰十分正常。而且,这一速度将有可能贯穿整个“十三五”甚至更长时期。原因就是:经济维持中高速或中速增长,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新阶段的必然反映,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

  习主席反复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是一个大的判断,必须始终牢牢把握。从我国经济发展历程来看,在经过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后,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世界第二,制造业规模跃居世界第一。我们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史上的奇迹。但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国经济发展必然会步入一个“增长速度换挡期”。与此同时,我们经济增长的外部条件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三十多年间,我国经济快速成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利用了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市场的不断扩大。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全球贸易发展进入低迷期,国际市场对我出口需求不断放缓。适应世界经济正处于寻求新平衡这一现实,也要求我们必须适当降低国内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由此可见,未来很长时间,我国经济转向中高速或中速增长,将是一种新的常态。既然是常态,我国经济增长维持在目前这个区间,就是完全正常的。

  大动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但是,如果我们把“新常态”仅仅理解为“经济增长速度换挡”,不仅远远不够,而且可能犯方向性错误。习主席强调,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结构调整节点。这是因为,过去三十多年间,我国经济在高速增长中也累积起一些矛盾,致使出现了重大结构性失衡。

  从当前情况看,这种结构性失衡主要表现为供给与需求不对接。从微观上看,在实体经济内部,一方面是供给能力非常强大,大多数产品出现了过剩;而另一方面,国内消费者想买的产品却买不到,甚至连电饭锅、马桶盖有人也要到国外购买。原因在于,国内供给大多集中在中低端产品,未能满足社会消费结构不断升级需要。从宏观上看,正由于供给与需求不匹配,导致实体经济利润不断下降,影响经济增长速度;而为了维持经济增长,货币发行也增多。但因实体经济微利,这些货币却又没能完全进入实体经济,这使得金融业态和房地产畸形发展,而实体经济尤其是我们曾引以为豪的制造业比重却在下降。

  正是针对市场供给方出现问题导致经济结构性缺陷,习主席强调,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方面消化过剩的低端产能和库存,另一方面通过制造业升级,补齐短板,增加高端产品的有效供给;一方面降低因金融业和房地产业虚高带来的金融和债务风险,降低全社会杠杆率,另一方面降低实体经济成本,支持有需求支持的实体经济成长。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以此推动经济结构升级。这也要求我们在认清中国经济发展现状时,除了速度的维度之外,还要看结构性问题是否不断得到解决,也就是习主席反复强调的,必须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政策主线。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