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研究一向严谨、尚实,大题目、大帽子可能会有违学术性,“专业精深”也许更符合学术精神。通常,题目还不太固定、帽子尚无定制的研究成果多属于一些不太成熟的研究领域。然而,有些研究者对某些“不成熟”的研究施展一些不恰当的“策略”。无视最基本的学术规矩,短期来看也许会收获颇丰,但是长期来看,投机取巧不会修成正果。当然,由于这样那样的难处,人在尚不成熟时的“无奈之举”也许并不可耻。但是,“无奈之举”一般都不会一而再再而三,更不会对他人指手画脚而自己气定神闲地去继续重复那些“不可耻”。
另外,有些研究者对某些“不成熟”的研究可能会使用各种不同的“题目”,这表现在“文题相应”的问题上就会显得比较复杂。比如说,“语言学思想史”研究目前就还很不成熟,它的“名目”大概也可以有好几种。就“语言学思想史”来说,如果要深入分析下去, “思想史”其实与“学术史”不尽相同,“学术史”的范围要比“思想史”的范围宽泛得多。中国社会科学院江蓝生研究员的《追望那远去的身影——吕叔湘先生辩证、科学的学术思想》(《光明日报》2016年7月10日第7版)一文,标题用词即为“学术思想”,没有使用“语言学思想”的表达方式。
在排除上述涉及研究现状、研究者的种种的“不成熟”之外,语言学论著“文题相应”是一个基本要求。厘清不同的定义,比如说,“语言学史”有别于“语言史”,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文题”,研究方法当然也就不尽相同。“语言学史”的研究内容很不少,其中,探讨语言学论著“文题相应”的问题即是其一,其研究难度还很不小。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