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白砥:形似不是中国艺术的立艺之本

作者:白砥 2017-02-28 17: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文学与艺术类

分享:

收藏:

  形似不是中国艺术的立艺之本。我们看传统中国画,没有哪一张名作画得像西画的逼真;我们听传统中国戏曲,有哪句唱腔像生活里的声音?中国艺术皆从生活中来,但最后皆须把生活抛开。中国画与戏曲中的程式便是一种提炼,一种提纯,但最高的境界又要把这程式随心所欲而又极具个性(极自然与自由)地表现岀来。懂得了中国画与中国戏曲的表现方式与目的,你就应该明白书法的一切临摹只是为了锤炼笔墨点画与结构,而非为了像某某历史上的大师与名家。

  什么是书法中的“反(返)境”?刚以柔显,拙中皆巧,大实而虚,雕琢后的返朴,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是中国文化的极地,于人于艺皆如是。当今书坛对书法传统的理解,大多停留在点横撇捺竖要怎样写(那只是基础),是否像二王(那是以偏概全),但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意境、境界、格调等,极少书家或书学家去探求、寻觅、研讨、叙说。深层的传统观被大众浅表的审美广泛替代,严肃变为娱乐。书坛这种极世俗的风气犹如雾霾般模糊了眼前与纵深,让距离变成零,许多人因此没写多少字便可成为代言。

  外在质朴,内蕴精致,既让人感受到历史的厚度,又充满现代情怀,这是我对当代艺术的理想,也是我创作与探索的切入口。喜雕宫而厌穴处,喜玉辂而厌椎轮,确为人之常情,但那以适于用为上,多看必腻。只有简洁中寓含巧思,朴实中蕴藏无穷,才是永不过时的。

  同样筑基于融会观念的探索,有的造作别扭,有的天人合一。郑板桥“六分半书”,以楷法融篆隶行草,动作挑剔暴露,造型生拗,明显不得自然;颜真卿《裴将军诗帖》则以篆隶之法写楷书及行草,用笔浑厚深沉,精气内敛,古意盎然,其融合手法无迹可寻。故以新写旧,迹自不能化;以古岀新,则浑然无迹。

  许多人认为每件作品认真写好就是创作了,其实这是对创作的误解,也是百分之九十以上功成名就的书家不再学习与探索的症结所在。看看古代大师们的作品,应该能让你明白什么是创作了——王羲之、张旭、颜真卿、怀素、杨凝式……你能找岀怀素哪两件作品相同吗?杨凝式呢?不要以为书法传统只是把字写好就是,每一件力求皆有“创”意,就是传统大师们的作为!

  (作者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