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中国民俗艺术学研究持续拓展

作者:吴楠 2017-03-06 17:2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近日,“陶思炎教授从教36周年暨《陶思炎文集》发行学术研讨会”在东南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50余位专家学者围绕民俗艺术学发展与现状、陶思炎先生教学思想、《陶思炎文集》学术价值展开研讨。

  据介绍,“民俗艺术”是指依存于民俗生活的各种艺术形态,作为传承性的下层艺术现象,它又指民间艺术中能融入传统风俗的部分。民俗艺术学则是以“民俗”和“艺术”为研究对象的交叉学科,但它不再以二者的相互关系为研讨重点,而是把“民俗艺术”作为一个整体去研究它的内外部规律。

  中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告诉记者,“民俗艺术”的概念自上世纪20年代提出以来,其研究在中外学界广泛展开,但作为学科性的思考与建设,“民俗艺术学”只是近年来才真正得到了倡导和推进。近20年来,相关论著的出版、民俗艺术学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培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的设立、民俗艺术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举办等,都反映出中国民俗艺术研究的持续拓展、呈现初步繁荣,并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研究水平。

  陶思炎表示,中国民俗艺术源远流长,丰厚精深,是中国文化艺术的宝库和土壤。民俗艺术学的研究对象是传统的,而其学理却是新兴的,作为中国艺术学中较有特色的领域,它有希望引领国际民俗艺术的研究。“在‘一带一路’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和特色乡镇建设方面,民俗艺术是一个特殊资源。通过民俗艺术,我们可以找到历史的踪迹,从而更好地进行产品开发,文化创意、城市建设等。”他说。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