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前夕,各民主党派纷纷公布了拟提交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的党派提案。据不完全统计,各党派共有34件拟提交的提案关注教育。从提案内容上看,涉及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留学和教育对外开放等。
4个党派关注师资问题
在所有提案中,基础教育领域以9件提案位居受关注首位,而这9件提案中又有4件聚焦师资问题。
其中,民盟中央将提交《关于完善中小学教师招录制度的提案》。该提案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招录存在的“教师性别比失衡”“学校自主权缺失”等问题,提出“系统设计制度,促进教师性别比例趋向合理”,“减少划一规定,兼顾使用单位的需求与自主权”,“改革评级方式,科学筛选‘乐教’‘适教’的老师”等建议。
民进中央则一口气准备了3个和教师有关的提案,包括《关于改革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提案》《关于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教师队伍的提案》《关于调整班主任津贴政策、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提案》等,紧扣师资培养、招录、培训、待遇等各环节,其核心是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和含金量。
此外,在基础教育领域,农村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就学、校园欺凌等社会热点都在民主党派关注之列。
关注薄弱地区学前教育发展
当前,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学前教育备受关注,4个党派的提案涉及学前教育。去年以来,民进中央到湖北、山西等地组织专题调研,并召开学前教育专题座谈会,汇集各方力量就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性问题议政建言。
然而,记者发现,不同于频频发声的城市孩子“入园难”,民主党派将关注点放在了薄弱地区。例如,民进中央拟提交《关于加快发展边疆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提案》,致公党中央拟提交《关于加快发展农村学前教育的提案》,九三学社中央拟提交《关于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
拟作为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九三学社界别提案提交的《关于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学前儿童教育的建议》指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实施精准扶贫脱贫,应加快发展贫困地区学前教育。提案建议将促进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教育纳入精准扶贫工作目标,建立学龄前贫困儿童的精准扶贫救助制度,构建以家访为核心的学龄前贫困儿童教育干预机制,构建贫困地区学龄前儿童教育工作责任制。
民进中央则在调研基础上,提出我国学前教育存在“地方政府权责不清、管理衔接不畅、管理机构力量薄弱”等问题,建议从“明确省级政府的统筹责任”“省级政府层面建立学前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统筹解决学前教育中的各种‘衔接’问题”“将学前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统一规划、管理,完善保障、服务、监督体系”3个方面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
聚焦高等教育科研体制改革
在高等教育领域,民主党派将目光主要聚集在如何通过体制机制改革,提高高校的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上,与当前国家实施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和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同步共频。
致公党中央《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案》建议,在贯彻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法》的基础上,改革完善科技评价考核机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搭建第三方平台,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有效对接;改革以单项支持为主的政府专项资金支持方式;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制度和绩效评价机制等建议。
民盟中央则在拟提交的《关于深化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的提案》中指出,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单一量化”“行政干扰”和“价值模式缺乏科学性、有效性”等问题,建议“建立针对不同高校、岗位、评估对象的多层分类评价体系和公开透明、可操作性强的第三方评价监督机制”,“成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领导小组,鼓励将科研评价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加强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评价管理委员会的评价权力”。
为职业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职业教育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民进中央在拟提交的11件教育提案中,将《关于大力发展中职教育、助力农村脱贫攻坚的提案》排在首位,并提交同一主题的大会发言。提案指出:“中职教育离农村贫困人口和底层打工族距离最近,在农村扶贫中大有可为。”
民建中央拟提交《关于理顺管理体制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提案》,围绕职业培训体系和结构布局、课程体系、校企合作等提出建议。九三学社中央拟提交《关于健全京津冀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合作机制的建议》,为职教更好地适应三地产业升级转型和协同发展出谋划策。
此外,提案还涉及特殊教育、青少年创新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医疗、戏曲等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例如,台盟中央拟提交《关于进一步加强我国特殊教育立法的提案》,农工党中央拟提交《关于深化医学教育改革,筑牢健康中国人才支撑基础的建议》,民革中央拟提交《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提案》。随着我国教育对外开放的深化,中外合作办学、孔子学院和留学生回国创业等问题也受到一些民主党派的关注,例如,民进中央今年首次将中外合作办学纳入党派提案。
附部分相关提案全文:
民进中央关于改革基础教育师资培养模式的提案
教师是优质教育的第一要素,教师队伍建设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但我国的师范教育师资培养体制已不能满足教育实践对师资的新需要,难以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一是师范体系与学校师资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师范院校的教师培养模式缺乏弹性,离不断变化着的中小学教学实际需要脱节。二是学科教学和教育专业训练之间的矛盾突出。师范类的学生要比非师范类学生花更多的学习时间和精力同时进行学科知识和教育专业的学习。三是全科教师的培养出现严重断档。
为此,建议:加大改革力度,探索建立开放的多样化师资培养模式,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再上新台阶提供必要的基础性的师资保障。一是建立多元化的“4+1”或“4+2”教育专业硕士,乃至教育博士的师资养成新体制。即:本科4年中,学生在数学、物理、文学等学院学习学科基础知识;有志于从事教育工作的毕业生,在硕士阶段1年或2年中,进入教育学院或师范学院。二是完善配套制度,保障综合、开放的基础教育师资养成模式的建立和顺利运转。一方面要完善教师资格证制度,另一方面要建立和完善教育专业硕士招生录取制度。
民进中央关于大力发展中职教育 助力农村脱贫攻坚的提案
中等职业教育是离农村贫困人口和底层打工族距离最近,最能直接提升就业能力和收入水平的教育类型,中职教育在农村扶贫中大有可为。然而,当前中等职业教育资源的供给和农村扶贫的需求之间严重不匹配,表现为:一是贫困地区中职学校基础薄弱,无法为区域产业发展和扶贫需要提供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二是相关管理部门以管理学历教育的思路管理职业教育,面向贫困人口的培训实效性差;三是由于户籍制度和相应的招生限制政策,发达地区优质中职教育资源未能面向贫困地区发挥帮扶作用。为此建议:一是实施“中职教育扶贫国家工程”。在脱贫攻坚战中明确将“中职教育脱贫”列为“几个一批”中的“一批”,统筹扶贫资金,通过职业学校给学位、企业给岗位、财政综合保障“三管齐下”,把建档立卡的贫困家庭中有就业潜力的青壮年送进中职学习。二是实施“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中职教育能力提升计划”,把“十三五”期间贫困地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增量部分重点放在中等职业教育上。三是支持市县政府统筹使用劳动力转移培训经费,鼓励多种主体提供教育培训服务。四是实施“发达地区支持欠发达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协作计划”。
民盟中央关于深化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 充分发挥“指挥棒”作用的提案
针对我国高校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的单一量化、行政干扰以及评价模式缺乏科学性、有效性等问题,建议:1、以同行评议为主,同时建立针对不同高校、岗位、评估对象的多层分类评价体系和公开透明、可操作性强的第三方评价监督机制,完善全面多元的评价体系。2、成立高校科研评价体系改革领导小组,鼓励将科研评价改革与人事制度改革相结合,加强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评价管理委员会的评价权力,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建立有效促进和形成优良学风的评价体系。
民盟中央关于完善中小学教师招录制度的提案
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招录存在的教师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学校自主权缺失、笔试环节存在一定程度“误选”、以及面试“一锤定音”而职业适应有待实践检验的问题,建议:1、系统设计制度,促进教师性别比例趋向合理。2、减少划一规定,兼顾使用单位的需求与自主权。3、改革评价方式,科学筛选“乐教”、“适教”教师。
民建中央关于理顺管理体制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营造良好环境的提案
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当前存在职业培训体系和结构布局不尽合理,课程体系、专业设置与行业和市场需求吻合度不够,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师评聘等方面自主权不够,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度不高,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薄弱,投入保障机制不健全,生源匮乏等问题。建议:
1.加强规划指导,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环境。进一步整合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合理确定职业教育专业目录,逐步建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衔接、沟通的机制,等值承认职教和普教学历资格。改革高校招收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考试方式,扩大中高职贯通招生规模。
2.深化行政管理体制及课程改革。逐步将开办专业及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自主权还给职业教育学校。实施宽口径专业课程改革,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提高职教学生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发展的适应性。
3.加大对企业办职业教育的鼓励力度,提高产教融合度。健全财政投入机制,明确企业办职业教育享受与公办职业教育同等的教育经费和平等的待遇。强化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合理整合实训资源,提高实训设备利用率。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资职业教育的优惠政策。考虑将国有企业举办的职业院校在管理体制上调整为国有企业与所隶属政府的行政部门共建共管,以企业为主。
4.加强职教师资培养,增加“双师型”教师培养的规模和质量。加强高校内设的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建设,通过共建适当增加职教师范招生规模、提高教育质量。鼓励行业、企业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担任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制定师资引进、培训和职称评定方案。提高职教师资定期接受专业技能培训的比例。
5.优化社会用人环境,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深化劳动人事制度改革,提高技术工人的待遇和社会保障水平。制定完善鼓励技术人员岗位成才的制度政策,加大对技术人才创业、创新和岗位成才的宣传力度,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人才价值观。
民革中央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提案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休学、退学比例呈递增趋势。教育部及相关部门十分重视这一问题,但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仍存在机制不完善、机构不统一、专职教师队伍规模小、专业水平低、经费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制定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成立专门机构,完善领导体系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互补功能;落实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专项经费;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
致公党中央关于构建遏制校园欺凌长效机制的提案
校园本是最阳光、最安全的地方,但近年来校园暴力问题频发,不仅伤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也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引发中央领导和社会广泛关注。这一问题的不断泛滥恶化,与学校教育失位、法律机制滞后、家庭教育失当等有必然联系。虽然,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教育部联合中央综治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等九部门印发了《关于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的指导意见》,但是遏制校园欺凌,还需从源头预防治理入手,构建遏制校园欺凌的长效机制。
一、校园欺凌成因
(一)学校缺乏有效应对校园欺凌的预防与处理机制。学校缺乏校园欺凌预防的资源与技能,并未形成完善的预警机制,校外监管也比较缺乏。教育机构和学校往往出于降低负面影响的考虑,总是倾向于以教育调解的方式“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而不是以法治思维解决问题。
(二)法律条款滞后,威慑惩戒作用大打折扣。目前我国未成年人校园欺凌犯罪成本极低,刑法将16周岁定为完全承担刑事责任的分水岭,对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则定为只承担故意重伤害或死亡、故意杀人等八类刑罚,14周岁以下定为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大多数校园欺凌,往往都是侮辱、故意轻伤害等行为,现行的刑法无法对这些行为进行惩处,在实际处理中,即使有公安部门的介入,也只是让加害人的监护人赔偿被害人一些经济损失,无法有效遏制校园欺凌。现行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也没有关于校园欺凌行为对未成年人进行特别保护的内容,导致绝大部分校园欺凌的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在法律执行上,我国对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主要以监外执行、社区矫治为主,但当前我国社区矫正制度建设尚待完善,一些社区、派出所对于未成年人罪犯的监督与帮扶流于形式,甚至基本上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
(三)家庭监护与教育责任缺失。调查显示,参与校园欺凌孩子的家庭普遍重养育不重教育,对子女过分关爱导致了未成年人个性的两级分化,自我和软弱的两级产生加害者和受害者;对孩子青春期的心理不够关心、缺乏引导,致使青少年叛逆行为升级;家长应对孩子受到欺凌的处理能力也比较差。
(四)外来文化、网络文化、拜金主义毒害青少年思想。近年来传播入境的以美国、日本等国家为代表的、含有未成年人犯罪、色情、欺凌等不良内容和暗示的动漫、影视等低俗文化以网络、移动网络等方式快速传播,毒害了青少年的思想,产生了不正确的引导。
二、对策建议
(一)明确教育部门与学校在预防校园欺凌中的主体责任。一是在学校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将人格教育与法制教育纳入素质教育体系,编制通识性校园欺凌预防教材,通过言传身教、社会体验、视频宣传等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提高学生自觉抵制欺凌行为的意识。二是引导学校建立校园欺凌的长效预防与应急机制,将提升发现处理欺凌行为的能力纳入教师常规培训内容。三是教育机构要加大对校园欺凌加害人的处罚力度,同时教育主管部门对学校、教师瞒报、纵容等行为实行“零容忍”。
(二)完善立法,提高刑罚的执行力度。一是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增加关于校园欺凌行为的条文,将预防未成年人之间人格侮辱、轻微伤害、折磨等行为纳入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范围,以追究治安处罚的方式惩戒屡教不改和情节恶劣的施暴者。二是考虑降低刑法中对刑事责任的承担年龄(许多国家将刑事责任起始年龄定为7-13岁),同时将故意轻伤害纳入到现行的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承担部分刑事责任的罪名中。三是设立独立的少年司法制度,在现有制度上进行职能转型,可借鉴香港的警司警诫制度,警司警诫制度是孩子侵犯行为发生后,警司会对孩子进行训诫,第一次训诫后会告诉孩子还有一次训诫机会,第三次就会被送上法庭,经训诫后,会有柔性的社工服务介入。
(三)加快家庭教育服务指导体系的建设。一是建议将教育部《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支持网络”落实到位,充分发挥“家校联动”作用,在家长、学生和校园之间开展未年人安全教育,建立起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家校联动机制。二是明确对于监护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避免以罚代管,形成对监护人的有效约束,使家庭监管、教育责任落实到位。
(四)加大对互联网、动漫等媒体的监管、查禁力度。对目前网络涉及色情暴力和暗示的游戏、动漫、影视、广告泛滥的行为进行专项整治。明确从严、高压查处制作、传播含有未成年人犯罪、色情以及欺凌等不良内容的平台、互联网社交账号、自媒体账号,肃清文化毒瘤,给未成年人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