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阴阳五行该不该纳入科学素质基准?| 科学家与人文学者之争

作者:王佳雯 喜平 2017-03-09 12:45

来源:中国科学报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近日,北京海淀文化馆小剧场内座无虚席、气氛热烈,围绕“阴阳五行应该写入《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么”,一场激烈的“对撕”在科学家和史学家之间展开。

  事情起源于2016年4月科技部、中宣部印发的《中国公民科学素质基准》(以下简称《基准》)。《基准》涵盖了中国公民需要具有的科学精神、掌握或了解的知识、具备的能力,其中明确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观念”作为其132个基准点之一。消息一出,媒体及网友迅速分成立场鲜明的两派,并从此展开了一场旷日持久的“互怼”。

  如今,由中国科学院全力支持、中国科普博览承办的科学讲坛,推出了“SELF格致论道”,又为“阴阳五行”是否该纳入《基准》提供了争鸣的舞台。

  中科院高能物理所研究员张双南自《基准》一出,便与另外七位科学家联名发表文章,抨击《基准》将“阴阳五行、天人合一、格物致知”等内容纳入其中“不科学”。

  当天张双南一如既往地站在了反对“阴阳五行”入《基准》的立场。与之“对垒”的,是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孙小淳。两人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吴国盛的主持下,展开了激烈辩论。

  孙小淳在争辩伊始,便从科学史的角度阐述了“阴阳五行”入《基准》的合理性所在。他表示,传播科学并不应该只传播正确的知识,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过去的思想和观点。

  “阴阳五行与现代科学相比起来可能很不科学,但它在历史上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孙小淳说,科普不仅要传播科学知识,更要让人们学会思考、批判、比较。他还以西方地心说、日心说等学说为例,指出阴阳五行是中国科学的历史,应当与上述学说一样得到公平对待,让其“入准”。

  但张双南对孙小淳的观点进行了旗帜鲜明的反驳,“阴阳五行不是科学,没有产生科学,也不会产生科学,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里没有科学的元素”。在他看来,阴阳五行不该纳入《中国公民科学素养基准》,而应该放到《中国公民传统文化素养基准》中。

  台上嘉宾唇枪舌剑,台下观众也毫不示弱,通过一个个犀利的问题,将专家间的争辩推到了新高度。但最终,有人认为科学家“太轴”,有人认为史学家太“圆滑”,不过“谁也没有说服我”。

  然而,记者发现,虽然辩论鹿死谁手难以分辨,但可以肯定的是科普赢了。在激辩持续的两个多小时内,有大约27万网民通过网络直播观看了辩论。活动现场更是座无虚席,甚至有多名观众是站在通道中看完辩论的。

  一位带着自己10岁儿子来看辩论的母亲告诉记者,“这种活动大家都应该多参加参加”。她坦言,自己经常带孩子来看类似的科学论坛,“收获很大”。下班后匆匆赶到现场的金融工作者李先生也在辩论会后告诉记者,虽然自己没被说服,但来得很值。  

【延伸阅读】

  事实上,历史上国内外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之间的争论并不少见。近百年前,对中国思想史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就是最著名的一例。

  1923年2月14日,张君劢在清华学校作了题为《人生观》的演讲,力陈“科学无论如何发达,而人生观问题之解决,决非科学所能为力,惟赖诸人类之自身而已”。该演讲词初刊于《清华周刊》第272期。

  身为地质学家的丁文江阅后,质问“诚如君言,科学而不能支配人生,则科学复有何用?”于是撰写《玄学与科学》(完稿于1923年4月12日)一文,刊载于《努力周报》第48、49期,痛责自己的挚友张君劢被“玄学鬼”附了身。中国现代思想史上那场著名的“科玄论战”,由此爆发。

  论战继续深入,1923年5月梁启超发表《关于玄学科学论战之“战时国际公法”》,同年吴稚晖发表《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其间科学派、玄学派双方人物纷纷登场,论战愈演愈烈。进而,到1923年11月陈独秀为论战文集《科学与人生观》作序、邓中夏发表《中国现在的思想界》,“科—玄”论战发展为科学派、玄学派和唯物史观派三大派的思想论争。论争直到1924年岁末基本结束,历时近两年之久。

  作为论战文集《科学与人生观》,在国内多次出版,有辽宁教育出版社、黄山书社等各种版本。

  今年1月,江南大学副教授连冬花撰写的《知识与权力视域下的“科玄论战”》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作者对论战的意义作了新的挖掘,着力论述论战后期,即唯物史观派参战后对论战的影响和意义。

  另一场发生在上世纪末的论战同样激烈,且影响深远。1996年5月,“索卡尔事件”出现后,在全球学术界爆发了一场科学家与后现代哲学家之间的大论战。众多的科学家,如物理学家、数学家、生物学家、化学家等纷纷投入保卫科学、保卫理性的斗争之中。而后现代哲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等却不断地借助于“外部因素”来“解构”科学、“解构”理性。这场科学与人文的大冲突,被称为“在人类历史上,还没有出现过如此深刻的、影响面如此广泛的论战,它必将会对人类的文化与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索卡尔事件”与科学大战:后现代视野中的科学与人文的冲突》一书,收集了有关这场论战主要论文,作者大都是这场论战的主角,论文也主要是由作者自己推荐的。

  英国科学家、小说家C.P.斯诺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两种文化”,国内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都出版过《两种文化》。斯诺认为,科技与人文正被割裂为两种文化,如果科技和人文知识分子继续分化为两个言语不通、社会关怀和价值判断迥异的群体,就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和发展。为此他提出警告,并呼吁两者的合作。

  当然论战正是一种交流,也是两种文化合作的良好表现。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