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樊平:亲情、关系与结构

作者:樊平 2017-03-15 16:31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政治学与社会学类

分享:

收藏:

  社会成员的亲情实践呈现具体社会的时代特征。亲情,既是结构化的社会关系,亦是关系化的社会结构。

  作为社会关系,亲情的首要特征是时间上的持续性,且受两变量约束,空间互动交往距离趋于零为第一约束变量——近,主观重要性判断的替代弹性趋于零为第二约束变量——能。因此,亲情便是耳鬓厮磨、执手偕老,不在乎大吵小闹,而意在一路形影相随、搀扶相伴,意在需要时立马就能搭把手的效率、稳定性、可重复性及可预期性。这要求眨眼的功夫、伸手的距离,且相信对方相信自己能解决难与他人言说的任何问题。东北老话:搭伙过日子。伙是需要搭的,经年累月、日日时时。在亲情关系中,价值观已绑定,所有的路共同走过,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七情六欲完全绑在一起,哪怕互不搭理、分开一小会儿,就没着没落。

  作为社会结构,亲情的首要特征是时间序列性,时序不可逆。陪伴是亲情的终极精准答案,是日常生活中的可感知、可触摸、可追忆、可信任的呈现。由时序决定的亲情结构层级排序,以当下陪伴为原点被连续地不间断地重新排序重新建构,曾经的陪伴终究会被当下陪伴所降级,成为衰老时回忆和念叨的片断词句,成为当下陪伴的和声背景。旧结构在新序列中沿平滑曲线渐渐地被边缘化,且这种渐进地、持续地被边缘化会得到当地共同体文化的认同。

  那些曾经的陪伴,为岁月雕蚀,随风飘散,终将沦落为与主体错位的被凝视的一抹风景。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