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会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提高博士研究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这意味着,博士生期待的“涨工资”马上要落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战略,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博士生资助作为一项基础性制度安排,关系博士生的经济状况和生活待遇,影响到博士生培养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因此受到广泛关注。
博士生在校期间,孕育新思想,贡献新知识,把人生青春宝贵年华奉献学术事业,同时,博士生机会成本很高,经济上是“弱势群体”,作为民族脊梁,博士生应受到社会的尊重和经济上的支持。如果博士生成天为“稻粱谋”,一方面难以心无旁骛潜心科研,另一方面可能导致优秀生源严重流失及培养质量下降。提高博士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是政府对当前问题的及时回应,更是对博士生贡献的肯定,体现国家对博士生群体的尊重与重视。
从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起,我国博士生资助制度经历了人民助学金、“奖学金+三助金”、高校自主统筹安排资助经费、“全面收费+高资助”等发展阶段,资助标准从上世纪80年代的每月70元,到90年代的每月300元,再到20世纪初的每月600元。2009年,笔者基于12所大学的调查研究发现,博士生的基本生活支出每月约1000元,资助水平每月约400元,两者相差600元,因此建议资助水平应最少达到每月1000,最好达到每月2000元。在此前后,全国高校进行了一次较大幅度的调整,中央部属高校达到1200元,地方所属高校达到1000元。总体来看,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博士生资助标准也相应提高,但在计划经济时代,参照同类工作人员的工资标准,资助额度处于当时的中等偏上工资水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资助标准与同时期工资水平差距越来越大。近年来物价的不断上涨,而资助标准基本没变,难以满足博士生基本生活需要,为此,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向总理谏言,“考虑到物价等因素,应该再次提高研究生补助金了。”
补助金的增长可以城镇居民平均工资增长为参照。据统计,2009年到2015年,我国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翻了近一番,从32000元增长到62000元。2015年在学博士生32.67万人,如果资助水平相应翻一番,从原来的每月1000元涨到2000元,那么则需增加财政投入33亿元;如果涨到3000元,则需增加财政投入66亿元。而当年的中央财政支出为80640亿元,增加的投入分别占中央财政支出的0.04%、0.08%。应该说,相对于中国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要做到这点不是难事。
资助不仅仅是提高补助水平,更应发挥资助资源的杠杆作用,撬动其它资源的投入,激发博士生的创新活力,改善博士生的学业环境,促进博士生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关于这一点,总理在听取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建议时就指出,“我觉得还是两条腿走路,第一就是基础的助学金,1000块钱确实太低了,而且是若干年前的。第二,还是要鼓励竞争机制。”近年来,随着高校资源来源的多元化,博士生的生活来源除了国家助学金外,还有各类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导师的科研补助等。国家助学金主要是保障博士生的基本生活需要,带有一定的普惠性质,在此基础上,还应发挥资助资源的激励性和竞争性。
第一,建立与平均工资标准的联动机制,连续性地提高资助水平。现在的问题是博士生资助是间断性地调整增长,而近些年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支出是连续快速增长,导致资助总是落后于生活支出。因此,应建立与城镇居民平均工资的标准有一个联动机制,工资标准提上去了,助学金也要根据当年工资标准连续增长。
第二,改善资助结构,充分体现博士生资助的特殊性。博士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博士生群体与本科生群体有很大的差异,决定了其资助的特殊性。本科生纯粹是学生,他们的学习活动更多是促进自身发展;而博士生有着双重身份,既是学生,又是科研工作者,是学生到学术人员的过渡阶段,他们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学术论文,推动知识发展。因此,本科生资助的性质主要是生活津贴和社会救济,而博士生资助的性质主要体现为科研报酬和学业激励。应该说,“科研报酬”是博士生教育资助的本原形式,“学业激励”是博士生教育与政治经济、国家利益相联的必然要求,“生活津贴”是高等教育公平理念在博士生教育中的延伸。在提高资助水平的同时,应强化工资性质、凸出激励性质、弱化补贴性质,使一般性的生活补助与科研报酬、学业奖励相补充配合。
第三,分层次差异化资助,不搞一刀切。博士生由于其社会经济背景、所在区域、学科专业的差异,其经济能力有所不同,因此资助方式应有所差别。人文社科与理工科参与科研课题的程度和知识创新的不同,决定了前者以奖学金为主、后者以科研报酬为主更为合理。在年级上,低年级应以公平资助为主,以让他们能够安心学习研究;而高年级应多采取奖学金和科研资助,鼓励奖励其科研创新。另外,对于不同区域的博士生,应根据当地消费水平进行资助标准的适当调整。
教育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投资学历教育“塔尖”的博士生教育,就是为中国未来进行最划算的投资。只要全社会认识到博士生资助的重要大战略意义,关注博士生的生活状况,关心博士生的成长成才,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科研环境,必将打开创新创造的源头活水,为中国赢得一代又一代高素质创新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有力战略支撑。
【作者简介】:彭安臣,男,江西吉安人,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管理学博士,伦敦大学学院教育学院(UCL,IOE)访问学者。现任国防科技大学高等教育和教学评估研究室助理研究员,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院校研究分会理事。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创新实践教育研究。曾获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排名第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第六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优秀高等教育研究成果三等奖、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学会优秀工程教育研究成果二等奖、湖南省高等教育学会优秀研究成果一等奖。主持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1项、省级教育研究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课题、福特基金项目等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合著1部,参编著作3部;在《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国高等教育》、《中国军事教育》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CSSCI或教育类核心期刊20余篇,3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