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保护主义”认为,信息化社会中的学生在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媒介认知体验。教师应从学生已知的东西入手,引导他们辨别、分析媒介文本。
随着媒介传播形态的不断丰富,中小学生日益生活在媒体世界中,其道德养成时时受到各种媒介的影响。因此,媒介素养成为中小学教师的一道时代课题,成为中小学生健康成长所应具备的重要素养。
媒介素养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全面的信息鉴赏、批判和加工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审美表达和道德素养为根本追求目标。这一目标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有一定的相似性,两种教育若能合拍并产生共振,必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而这需要思想品德教师在“渗透”和“融合”上做足功课。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渗透和融合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媒介。《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要求“尽量组合不同类型的资源,将文本资源、音像资源、实物资源等结合起来,使学生深入理解课程内容”。此处所指的“文本资源”包括了书籍(涵盖教材)、报纸、杂志、图表等,音像资源包括电视节目录像、各类教育软件等,实物资源则包括图书馆、实验室、博物馆、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显然,这些课程资源也大多是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载体。媒介素养教育如果以教师有选择的思想品德教学资源为资源、以教师有针对性的思想品德教学载体为载体,不仅能达到其教育目的,而且可以取得道德养成、媒介素养养成等多种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教师是渗透和融合媒介素养教育的能动力量。在英、美等国,媒介素养教育在发展之初是被一些有远见的英文教师率先引入课堂的。教师是学生信息技术的直接传播者,教师媒介素养的高低,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所接触的媒介的看法以及他们所引用的媒介信息等,都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媒介的兴趣和辨别。
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是渗透和融合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平台。《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想品德课程内容中要有综合实践活动的项目。思想品德教学中的综合实践活动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通过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来自主解决问题,强调师生可以自主选择或设计课题来开展活动等,这些使得综合实践活动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思想品德课程及其教学,而是可以超越教材文本的框架,将问题及其研究延伸至生活实践中。这种学习方式与当下“超越保护主义”的媒介素养教育实践是不谋而合的。“超越保护主义”认为,信息化社会中的学生在成为媒介素养教育的对象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媒介认知体验。教师应从学生已知的东西入手,引导他们辨别、分析媒介文本;教师不是要告诉学生确定的事实,而是鼓励学生对媒介信息进行质疑,学生则通过收集信息、与他人共享观点、反思各自的体验等来培养对媒介和媒介信息的批判性认识。因此,教师可以将思想品德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平台,通过设计不同的探究课题开展多专题、多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反过来,这种多专题、多形式的媒介素养教育也会对思想品德教学起到一定的丰富和推动作用。
(作者:高鹏,单位:江苏省宿迁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