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宁教授从哲学角度分析了中国哲学对国人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影响,客观地分析了传统“经世致用”价值取向的优劣,以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冲突中,树立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作为现代人,人们在思考许多话题包括过去的话题之时都不免要问,研究它有何价值?为此,我们必须首先说明,对哲学与文化传统的研究与探讨,绝不可能产生直接的生产力,即不可能带来直接的财富。但它也绝不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话题,因为它关涉中国文化在未来的世界里还有没有生存的必要。
哲学之用 ——
无用之大用
纵观哲学在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中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哲学虽无小用,但有大用;哲学虽无近用,但有远用;哲学虽无浅用,但有深用。那么,哲学的大用、远用、深用究竟是什么呢?
其一,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如果说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冠,那么哲学就是社会科学的皇冠。哲学是智慧之学,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悟性。科学探索、文化创造的深层基础是哲学。其二,哲学是现时代的精神尺度。哲学力求从整体上来把握世界或者人生,思考的是关于世界和人生的根本道理。它不关心细枝末节的具体问题,而是关心最高的、最后的、最大的道理。哲学是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文明“活的”灵魂。其三,哲学赋予日常生活意义。哲学最根本的特征是追根性,强调对人生深层次意义的挖掘,有着可以穿透我们日常生活层面的无限的深度。其四,哲学可以提升理论思维能力。哲学不在于给人多少具体知识,而在于培养和锻炼人的理性思维。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头脑变为塞满知识的仓库,而是要有一个善于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更新知识的头脑。其五,哲学能够塑造理想人格。哲学是对“智慧”的追问和回答,是对人类理想境界和理想人格的向往和追求。
总而言之,哲学尽管不能直接帮助我们解决眼前所面临的具体问题,但能从根本上为我们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理念和方法论;哲学尽管不能帮助我们具体去认识一个现象,但能从根本上帮助我们去把握这一现象中的“普遍精神”;哲学尽管不能告诉我们如何去具体从事一项实际工作,但却是行动的指南;哲学尽管不能帮助我们去做具体的判断,但可以从根本上为我们提供一种评判的标准。
文化与传统 ——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就文化而言,一个民族的传统无疑与其文化密不可分。离开了文化,无从寻觅和触摸什么传统;没有了传统,也不成其为民族的文化。于是,在许多著作、文章、报告乃至政策性的文件中,常常会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字样,这些概念往往交叉使用,内容含糊。其实至少从字面上看,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并不一样;进一步追究内容,则差别之大,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
“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琴棋书画、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