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的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让“湾区经济”迅速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粤港澳大湾区指的是由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形成的城市群。近日,在广州召开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学术圆桌会议上,与会专家学者就粤港澳大湾区的具体内涵、发展定位、重大战略意义等焦点问题展开了研讨。
“湾区经济的概念多在区域经济学中使用,世界级城市群多建立在湾区经济的基础上。”广东省委党校教授陈鸿宇认为,通过集中利用湾区的市场、交通设施、产业之间的协作与配套等有利条件,可以使原有人口、科技、信息等要素产生集聚性的“放大”效应。“一个国家拥有一个或几个‘湾区经济’,将可以强有力地带动整个国家的发展。”他说。
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副院长陈广汉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依托世界一流滨海城市、优美海洋生态资源和独特人文地理环境,以创新性、宜居性、现代化和国际化为基本特征,具有开放的经济结构、高效的资源配置能力、强大的集聚外溢功能和发达的国际交往网络,将发挥引领创新、聚集辐射的核心功能,成为带动和引领科技和商业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国际都会区和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最有条件建成全球顶级城市区域,要抓住时机,期待协同制定湾区城市群战略、城市战略规划。”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屠启宇说。
暨南大学广东产业发展与粤港澳台区域合作研究中心常务主任陈恩认为,构建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定位有两个:打造世界级的湾区经济、湾区新高地,建成我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示范区;成为整个内地与港澳联合“走出去”的基地和平台。他表示,粤港澳大湾区不仅是多制度、多体制、多轨、多元、多中心、多城市叠加的城市群,也是多个产业体系之间的互补。
粤港澳大湾区中的香港、广州和深圳三个核心城市为区域发展提供多个发动机的同时,也对城市之间的功能定位和协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沐建议,广州可以成为地区创新的引领者、区域增长的主导者、机制体制的先行者,粤港澳大湾区可能更需要的是中央政府的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