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世松研究员4月上旬在江口沉银遗址发掘现场考察 资料图片
“沉银虽然是因张献忠沉船而起,但今天我们对它的关注不应仅仅聚焦在张献忠身上,而应该将其置于明清易代的广阔视野中,去观察各个地域所发生的一切细节及其关联。”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移民与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世松日前在成都向记者表示。他近来持续跟踪江口沉银文物发掘的热点,力争在明末清初巴蜀历史记忆的研究上有新的发现。近日陈世松研究员应邀赴江口沉银遗址发掘现场参观,并出席历史学者座谈会。彭山江口沉银遗址有何意义与启示?应从什么角度推进江口沉银研究?对彭山当地围绕江口沉银这一重大发现如何谋划未来、促进发展,他有什么学术建议?中国社会科学网日前就有关问题对陈世松研究员做了学术专访。
中国社会科学网:江口沉银近来引起各界持续关注。请问川渝地区其他地方民间是否也有类似的藏宝传说?
陈世松:是的。长期以来,在四川、重庆各地广泛流传着一首与张献忠沉银有关的歌谣,在不同地方,形成了多个家喻户晓的民间藏宝版本。如在成都锦江一带,歌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有人识得破,买个成都府。”在锦江下游的彭山江口镇,歌谣唱道:“石龙对石虎,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到成都府。”在成都龙泉驿区的百工堰,歌谣唱道:“石公对石母,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成都买到简州府。”在重庆,歌谣唱道:“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有人解的开,成都买到重庆府。”这些歌谣的唱词虽然略有差异,但其内容都暗含了一个藏宝的秘密。
不过至今上述各地都没有得到印证,只有彭山获得了巨大收获。这次江口水下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使过去停留在传说中宝藏得到坐实,堪称是中华帝国晚期西南地区考古的重大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在参观江口沉银发掘现场有何观察?有哪些新材料是您特别注意的?
陈世松:这一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明代四川历史的研究内容,它不仅有助于加深对张献忠史事的认识,也有助于加深对明代政治制度、赋役制度的理解,尤其为了解晚明社会生活提供了许多前所未见的文物实证。如在出土的大量银锭中,我看见有许多晚明四川巡抚廖大亨、陈士奇名字的题刻铭文,将其与历史文献资料对接起来解读,就能对张献忠大举入蜀前夕四川社会状况有一个更清晰的认识。正因为他们在四川地区大量搜刮练饷,使得成都府16个州县中的14个发起了“打五蠹”的反抗运动,这才为张献忠占领四川铺平了道路。
中国社会科学网:您认为今后应该如何推进江口沉银研究?
陈世松:江口沉银是深入研究明清易代历史的一个最佳切入口。据了解,这次出土的文物都是在江底明清器物群中起获的。沉银虽然是因张献忠沉船而起,但今天我们对它的关注不应仅仅聚焦在张献忠身上,而应该将其置于明清易代的广阔视野中,去观察各个地域所发生的一切细节及其关联。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土文物对于推进区域社会史研究的功能与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对于当地谋划未来、促进研究,您有什么建议?
陈世松:我建议彭山在谋划未来时,既要注重江口沉银博物馆等硬件设施工程的建设,还应加强相应的软件建设。比如,我认为可以抓住明清易代这一主题,打造一个高端学术平台和研究基地,以便与国内外明清史学界相对接,同时起到凝聚、引领开展西南区域社会史研究的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曾江
江口沉银遗址发掘现场 陈世松/摄
江口沉银遗址发掘现场 陈世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