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被誉为“创新的国度”,其“国父”、首任总统就是著名的化学家哈伊姆·魏茨曼教授。建国后,以色列制定了“科技立国”的国策,以军的科技创新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片沃土之上。
深层分析,以军的科技创新能力,还根植于整个犹太民族的历史底蕴和现实选择。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但历史上却是个苦难深重的民族,在长期的避祸患、求生存中,形成了珍惜知识、崇尚智慧、敢于挑战、善于创新等优良文化传统。现实中,以色列周边几乎全是对其抱有敌意的阿拉伯国家,以军有着强烈的生存忧患意识,要“自我救赎”、御敌自强,“除了知识和智慧以外别无资源”。在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作用下,以军某些特质逐渐固化,并形成一种滋润科技创新发展的“文化基因”。
重视教育,吸纳人才。对犹太人来说,“学习是一种信仰”,“智慧是最宝贵的财富”。作为以色列的精英群体,以色列军人更是信奉“终身学习”,把知识积累作为创新的基础和提升战斗力的源泉。以色列有7所世界一流大学,各类军事院校多达30余所。以军军官全部从士兵中提拔,服役期间必须达到本科水平,少校以上军官则必须达到硕士水平。以色列每1万人中就有140名工程师,比例高居世界第一,而军方尤为重视吸收优秀人才从事国防科技与武器装备研发,此类人员占整个国家科技人员总数的65%以上。
善于质疑,敢于挑战。犹太教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体现在以色列社会,就是等级观念淡薄。同样,以军实行扁平体制,中高级军官在作战部队中的比例约为十分之一。以色列陆军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上校,而下层的副官和助理人员却很多。这样上级对军队的管理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充分放权,而下级官兵也不容易因为层级和权威太多而遭受压制和埋没。此外,以军倡导求异观念,鼓励官兵提出与众不同的想法,并且善于从失败中找问题,从问题中寻求创新,形成了质疑上级、挑战权威的氛围。
鼓励尝试,包容失败。以军在文化上、制度上大力鼓励自下而上的创新。官兵可根据项目、人员和兴趣等差异,组建不同的创新小组,并享有较大的自主权和一定的资助。而对于创新失败者,从全社会到军队内部,也都给予很大的包容,认识到这是成功的必经阶段,并为此形成了“建设性失败”和“聪明的失败”的理念。这种包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换个角度看失败”的理念,成为以军科技创新者顶住压力不断前行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