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河西汉简资料中屡见“广汉”人名和“广汉”地名,“广汉”又作为军事机构名号。“广汉”可以理解为体现当时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的特殊符号。而河西边塞出土以“广汉”指示蜀地纺织业产品“广汉八繌布”的简文,丝绸之路史研究者应当将其看作重要资料予以关注。
广汉汉初置郡,下辖广汉县。广汉曾经是朝廷倚重的手工业生产基地。史书记载所谓“主金银器”、“主作漆器物者”,反映广汉郡工官的产业目标似乎主要在于满足上层社会生活用器的需求。而河西简文“广汉八繌布”告知我们,这里的纺织业产品当时已经形成优势地方品牌。
汉代织品以织作规格有七稯、八稯、九稯、十稯的分类,近似现代织品多少支纱的说法,体现成本和质量的差异。据汉初法律《二年律令·金布律》,政府为“徒隶”等劳作者提供的服装,“布皆八稯、七稯”。汉景帝时制度,“令徒隶衣七緵布”。汉代边防士卒的军装也以“七稯布”、“八稯布”制作。从反映河西织品市场的资料看,“七稯布”、“八稯布”的价格比较低廉。居延汉简资料可见,“入七稯布二千七百九十七匹九尺六寸五分”,数量甚大。敦煌马圈湾汉简出现“驱驴士”“之蜀”字样的简文:“官属数十人持校尉印绂三十驴五百匹驱驴士五十人之蜀名曰劳庸部校以下城中莫敢道外事次孙不知将。”每位“驱驴士”驱驴十匹,体现了这种运输劳作的具体情形。而“之蜀”标示的交通目的地也是明确的。简文“名曰劳庸部校以下城中莫敢道外事”所透露的军运形式可能具有保密性质的特点,或许与这条交通线路附近“羌”、“虏”、“夷”分布的复杂形势有关。
由蜀地往河西作为重要军需物资的“广汉八稯布”等纺织品的运输路线,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别支。考察这一交通线的走向、路径和通行条件,是丝绸之路史研究的重要主题。而汉代成都平原的经济地位、纺织业生产力及其市场影响幅度,也可以因此得到正确的理解和说明。成都老官山汉墓织机模型的出土以及张骞浮槎行天河见织女得“支机石”传说与蜀地的密切关系,对于相关考察也有参考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