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某国外医疗期刊撤销中国学者107篇论文一事,受到舆论关注。不少人从科研道德和学术操守角度出发展开剖析,是有道理的。除此之外,一些深层次思考,如到底需要怎样的科研评价“指挥棒”,也值得讨论。
不知从何时起,国外哪个研究方向热门,国内科研机构或科学家就会立即跟上,美其名曰“入主流”。应该说,追踪世界科技前沿本身没有问题。但如果走向极端——凡是西方人认可的,我们就一定认可;凡是西方的科学评价标准,我们就奉如圭臬,是不是一种不自信和精神上的自我矮化?诸如对《自然》《科学》等杂志的过度迷信,为博取所谓西方承认而炮制各式各样的论文,是不是偏离了国情的需要?
必须看到,如果把发表高端学术杂志论文和高频率被引论文的要求指标化、制度化甚至体制化,将会让我们在搞科研这个根本问题上产生模糊认识。一定程度甚至可以说,在科研评价的导向上不能自信自立,我们就难免会在跟踪型、模仿型老路上打转。
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进行科技评价时,一定要务实、管用,要符合发展的实际需要。对于突破性的国际前沿技术,我们当然要给予很高的评价。同时,对于不是那么“国际”却依旧“卡我们脖子”的关键技术,也需要认真对待并给予积极评价。由此,才能真正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说到底,科研评价体系应该是为促进科研服务的,而不是反过来成为科研本身的目的。
(作者为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