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杨明: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2017-05-11 09:0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开栏的话 从今天起,《新论》新辟“学者访谈录”专栏,聚焦重大理论问题,对省中特中心基地负责同志进行专访。本期《新论》邀请了江苏省委党校副校长杨明,就“如何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展开讨论。

  记者:怎样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意识形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杨明: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人类解放的强大思想武器,是人类思想史上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影响最大的科学思想。实践证明,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科学如何进步、文明如何发展,马克思主义依然彰显着科学思想的伟力,占据着人类智慧的高峰,闪耀着时代真理的光芒。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不是某个人或某个政党的主观意志决定的,而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任何一个国家和社会都有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而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思想从来都是一元的,不能多元化。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人民民主的政权性质,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我们在意识形态领域必须而且只能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

  记者: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化,尤其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大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日趋呈现多样化倾向,如何看待、应对这些问题和挑战?

  杨明: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不容忽视。社会思想观念越是多样化,意识形态领域越是思潮纷涌,就越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权、主动权、话语权。只有始终高举马克思主义的旗帜,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更加有效引领和整合社会思潮,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认同,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共识,最大限度地凝聚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力量。

  记者: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中国的精神追求和价值标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