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科技实验设备被认为是科学研究成功的基础,从胡克显微镜到哈勃望远镜,这些精良的科研设备可以说是生产知识的现代化科学平台。但世界上仍有很多实验室和科研机构无法使用这些高科技实验设备,这难道是阻碍它们取得科研进步的主要原因吗?加拿大纽芬兰纪念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麦克斯·莱伯隆(Max Liboiron)并不这么认为。近日,她在对话网站上发表文章《我们需要打破学术象牙塔》,提出热爱科学的公民可以利用身边的简易设备解答自己在科学方面的疑问。她同时表示,只有开放科研设备及其数据,才能让参与科学研究不再是少数精英的权利。
莱伯隆说,世界上拥有高科技实验设备的实验室并不多,如何利用身边简易设备解决科学难题成为大家关注的问题。这不仅关系到科学的普及,更关系到科学的未来。非洲地区经常出现各种热带疾病,而当地科学资源又十分有限,高科技实验设备匮乏,当地居民便采用简易方法对疾病进行追踪、观察和检测,寻找发病来源,控制病情的进一步扩大。
英国剑桥大学合成生物学研究中心研究员珍妮·莫雷(Jenny Molloy)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科研成果不一定都来自实验室,也会发生在实验室之外一些意想不到的地方。受墨西哥海湾漏油事件影响的居民一直在资助美国环境科学社区公共实验室研究海洋污染问题。漏油期间,因为没有精准的、高分辨率的设备对漏油范围等细节及时提供详细数据,附近居民就自发利用氦气球悬挂廉价相机对污染海域进行拍照。这种方法,对后期研究产生了非常大的帮助。同样,在印度尼西亚,人们也使用各种简易手段对当地文化表现形式进行收集。莫雷说,所有的活动都能展示出特定的科学价值,我们要推动科学进步必须从社区开始,自下而上,协调合作,突破固有的体制和框架,这样产生的成果才会有巨大影响力,创造新未来。
莱伯隆表示,开放科研设备及相关数据一直备受关注,大家一再呼吁,为了促进科学进步,应该使科研设备的制作材料和使用条款被共享、可访问并且能够被复制。就像开放项目“大家的海洋学”,它集合所有感兴趣的人的力量,研发出了电导的温度深度测试仪。而这种设备如果由专业机构研发至少需要千万美元,这个开放项目只用了大约300美元。莱伯隆介绍说,共享是开放科研设备的目标,欧洲粒子物理实验室便开创了硬件设备许可的先河,其中叫作“白兔”的电子控制器可以与发出信号精准同步,它是世界上最大的协调粒子加速器,免费供所有人使用,并且已被应用在智能电网上。
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布拉德·亚历山大(Brad Alexander)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科研设备的开放只是推进科研面向大众化的一部分,虽然共享后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每个人的科研认知能力并不相同,我们还需要解决科研能力差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