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惊闻,存在了十六年的中山大学社会工作本科专业今年秋季将停止招生。该专业就读人员对于停招原因的普遍说法是就业对口率不符合相关要求。
自毕业以来,就陆续听闻母校各种“改革”。新旧学院分分合合起起落落,新学院常常朝不保夕,没有师姐的一代现在连师妹也没有了。之后甚至连年过半百的基础学科学院都在改革之大斧挥下之后,轻者流血泪目,重者面目全非。继而又听闻大中大在深圳攻城略地,于珠海大兴土木,在海珠区要做国际创新城,去松山湖搞东莞研究院,一副要联动珠三角,分校遍岭南,打造东方University of California的姿态。但突然这两日又听闻这个中大因拒付SYSU CMU JIE(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联合工程学院)的合作费用,印象里这个有众多去了Google、Facebook的大牛师兄的真正国际范的明星工科学院,明天怕有停摆的风险。
各中之原因不可去考究,今后之结果亦仅能耳闻。但破碎新闻背后的思绪,却渐渐连成一片了。
首先,社工专业本科生停招的原因普遍指向就业对口率较低。就业对口率低就停招,这种思维是对大学价值的粗暴践踏。
今天,我们读大学就是为了就业吗?就业于个体而言是一种追求选择,于社会而言是一种资源匹配。大学在教育层面的功能,是通过学术性的教育,通过创造性的研究,系统地塑造学生对于科学和人文的整体认识和掌握水平,引导学生拥有学术兴趣和人生追求,成就真正优秀的人才。而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是简单的具体的,是日新月异时刻变化的,只是科学与人文的具体应用。为了就业而学习职业技能,并不是大学的核心使命。开挖掘机工资再高,学挖掘机也不应该来中大。
人要吃饭,大学的教育不考虑就业是不是太理想主义?
人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和机遇性。自创业以来,接触的人越多越能发现,在人生事业,或者更细分来说,在商场与职场上,有真正的科学精神、人文底蕴的优秀高校毕业生,即使在陌生领域,也能显著表现出胜人一筹的学习能力,长期造诣成就更高。即便是打代码、做设计看似纯粹技术的工作,没有经验的大学生,刚毕业时不如技术学院与速成班里的学生,但真正想要实现技术长期的进步、尤其技术与艺术与管理结合,需要系统性的学习、思辨、沟通、反思的能力,而这正是大学看似和就业无关的培养过程中才能学会的。所谓忘掉课本之后,留下来的才是教育,正是此理。
我大学就读于中山大学图书馆学专业,虽然没有直接从事图书馆工作,但图书馆学所涉及的信息组织与检索等知识与思维,让我在图书馆外处处受用,在大学期间的锻炼,才有了创业第一步的基础。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即便对口就业率可能的确较低,但社会工作学科的创新社会治理实践与理论,对于它的学子们在就业经商、经营人生的道路上,影响必然深远。中国今天的社会工作事业刚刚进步,需要更多高素质人才,推动社会治理创新每年都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这背后的巨大价值,岂是应届毕业生对口就业率可以体现的?高校,应当去影响社会就业方向,还是,顺从社会就业需求来撤设专业?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大学之教育,当志存高远,即便身不能至,也当心向往之。
因为就业对口原因停招一个专业,只是中山大学这两年来的小新闻罢了。我所见,诸多校友从惊讶吐槽,到失望惶恐,背后不是对具体决策正确与误的异议,而是群体在更深层次的问题上迷茫:大学是什么,中大,到底是谁的中大?
何谓大学?追本当要溯源,现代意义的大学,起源于西方中世纪,大学的英语单词“University”的前身从拉丁语“UNIVERSITAS”派生,字面意思是“教师和学者的社区”。大学,最早就是学术研究者和教育者的联合体,被誉为“欧洲大学之母”的巴黎大学,亦或第一所现代大学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皆发轫于学术研究者和教育者自我协作自我组织的过程。
西方大学如是,东方大学亦如是。孔子杏坛讲学,七十二学徒始成儒家。梅贻琦先生1931年在就职清华大学校长之演讲中慨言:“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
大学,就是学术共同体。
诚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有实际的运营行政机构,有更丰富的历史内涵,也负责起更具体的任务。1924年,孙中山先生手创中山大学,革命时代,中山大学以培养革命所需的科学文化人才为主;而中山大学近二十年的高速发展,与广东改革开发对经济建设人才的需求和投入密不可分。但历史在不断演变,而大学的生命核心体,依然是追求学术与教育的共同体。
大学的具体运作和管理离不开行政机构,但行政机构因大学发展组织之需求而诞生,也是为了服务这个学术共同体而存在的。大学更不是行政附属的机构。大学诞生于时代之前,更诞生于行政机构之前。大学引领社会发展,而不是行政机构允许大学发展。大学之诞生固有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大学有更独特的人格,学术研究与教育,依然是大学精神的本质。行政机构只是服务大学的机构,而不是大学之生命的本体。
中山大学,诞生于1924,彼时新中国都尚未诞生;而中山大学还将继续传承百年,届时连你我也都是尘土。中大之桃李已满天下,中大之内涵已甚丰富。一届新班子,就是中大的主宰吗?一个新领导,就有资格大笔一划便重新构架中大吗?学术自由体和行政机构,是主体和服务者的关系,今时今日,确实还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形式,来让整个学术共同体共同决策。但诸多般粗暴调整学院建制、干涉教学培养、无论证征集之过程只求盲目做大之种种表现,和大学所追求的科学人文精神背道而驰,是对大学建设与发展的无知体现,是对中山大学“善待学生”优良传统的无情背叛,是对大学本质是学术共同体的冷漠无视。
中大,到底是谁的中大?毫无疑问,中大,是我们的中大,是中山大学这个学术共同体所有成员共同创建、拥有、发展、爱惜的中大。
中大之校址辗转几迁,之人事营盘流水,之历史跌宕起伏,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
高海波,中山大学2011级资讯管理学院, 11364029
广州市海珠区政协委员,创业者
2017年5月6日 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