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王富仁:时代越躁动,就越需要倔强的灵魂

作者:綦晓芹 2017-05-11 18:33

来源:社会科学报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编者按】

  2017年5月2日,著名学者、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原会长、汕头大学终身教授王富仁教授于在北京因病去世。王富仁教授一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国左翼文学研究,近年来更是鼎力倡导“新国学”理念,皆成就斐然,尤其是他的鲁迅研究在学术界有重要的影响。王教授正是这样一位纯粹的学者,在学术上只谈学问不闲扯的精神最值得人所敬重。

  越是在一个躁动混乱的时代,就越需要一个沉静倔强的灵魂。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旦出现触碰底线的社会事件,在短时间内就能引起全社会的大讨论,这个时候就会有人问到,中国人现在需要怎样的价值观和精神,而鲁迅的思想“恰巧”被屡次提及。2011年我们曾经采访过王教授,他当时回答说,“鲁迅思想的真正特点是追求中国人精神上的人性的发展,而他的思想一直没得到真正的重视、估价。”

  鲁迅的思想一直未被真正的重视

  记者: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0周年,全国各地都在举行纪念先生的学术研讨会,鲁迅与当代中国、反思鲁迅研究,等等,成为大家讨论的热点,尤其是鲁迅精神遗产对当下的意义成为讨论重点。您怎么看待鲁迅与当代中国这一问题?

  王富仁:当前鲁迅的价值对于我们中国更加重要。他的思想一直没得到真正的重视、估价。鲁迅思想的真正特点是追求中国人精神上的人性的发展。虽然过去我们对鲁迅作了各种解读,肯定他的历史价值,也对他的思想做了宣扬,但往往离开了他自身这一真正的追求。

  人性的发展是鲁迅终生追求的目标。它与我们平时说的文化上、思想上的发展是不同的,既不同于毛泽东的政治思想、革命思想,也不同于胡适的西方科学民主观念,这种批判不是依照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宣传西方某些固定的思想,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新的解读、反驳和批判,尤其是对儒家文化的一种批判。在当时的历史时代,鲁迅先生追求人性的发展表现在人的精神气质的发展上,这主要体现在他的文化偏执论上。之前我们肯定了鲁迅的很多方面,但很少思考他“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的立人主张,而这是他关于人性发展的集中体现。它不是一种物质上的追求,而是对心灵的追求,思想上、精神上的追求。只要你的灵魂上是一种人性的发展、人性的澄明,有了这样一种眼光和心灵,人对世界的看法是不一样的。这种心灵的发展不是集体主义的,是个人的,用个人的精神来看待世界,而不是人云亦云。到现在,我们中国人重视的仍是大家怎么看,个人与别人的说法不一样就感觉是错的,这就是所谓的集体主义。这两句话从学术来讲,在强调马克思主义时期,我们容易把这两句话当作唯心主义,遭到否定。“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国家重视物质的发展,而不是精神。因此,这两句话也一直被大家忽视。

  当然,鲁迅所说的“掊物质而张灵明,任个人而排众数”并不绝对地排斥集体主义。在外部物质发展上我们应该重视集体主义,但在精神追求上我们不能讲究集体主义。比如在战场上所有战士都冲锋陷阵,是一种集体主义,但每个人的内心想法、他的思想内在的支撑点是不同的,每个人的精神、心灵、灵魂等方面都要重视自己的发展。现在中国知识分子总是关心人家怎么看,老是想着教导大家应该怎么做,年轻人应该怎么做,群众应该怎么做,他就不重视你怎么对待这个世界,你在这个世界上要追求什么,不追求什么。所以,我们要发展个人,“人立而后万事举”,有了人精神上的发展,世界上各种各样的事情就能做了。如果每个人都没有自己的精神,没有自己的个性,什么事情都做不成的。所以这两句话体现了鲁迅追求的独特性,它的思想的独立性,而且这种思想在当前中国社会、现当代历史发展上是最重要的。

  物质对灵明的遮蔽造成精神的混乱

  记者:也就是说在您看来,现在我们对人性的发展重视不够,甚至部分知识分子也不懂得尊重人性的发展。这是否与我们当前的社会道德困境有关呢?近几年发生诸多的社会事件表明,社会的道德底线正在节节后退。

  王富仁:是这样。我认为,“文化大革命”之后所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把原来精神和心灵上的追求转移到外在的物质方面了。大家都在追求金钱,每个人都想在这个社会上出人头地,这样人与人之间就变成了仇人,但冠以平等竞争等旗号。虽然我们也强调个性,但其实没有个性,别人都是我的敌人。近30年来,由于物质对灵明的遮蔽,甚至说压迫,造成了精神上的一种混乱,人性的沦落,因此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奇形怪状的事情,比如丈夫杀妻子,妻子杀丈夫,父亲杀儿子,儿子杀父亲,甚至母子之间也成了敌人。为什么成了敌人?是因为每个人都在追求自己物质上的幸福,有间房子,爸爸占了儿子没有,儿子占了父亲没有,怎么办,有的是打官司,争执不下就是互相杀戮,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仇恨。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爱,这个世界就是吃人的世界,又回到了原始时代。事实上现在社会上很多事情是很野蛮的,比如人贩子,奴隶社会才把人当作一种商品啊,现在我们却把人的价值商品化了。面对这样一种现实,我们再回头读读鲁迅,就可以看出鲁迅对于中华民族的价值是其他人无法代替的。

  记者:这是对我们当前的鲁迅研究非常好的提示。

  王富仁:尤其是鲁迅研究学者应该意识到一种历史使命,不能把中国历史上的优秀精神一个个毁掉,30年来中国知识分子都做什么了?围绕金钱推波助澜,没有针对人性的发展承担起这个历史使命。如果一个国家养了这么多知识分子,在政治上他不是政治家,在物质方面上不生产具体的产品,而对精神上的问题又漠不关心,光想着获取自己的个人利益,压倒别人,出人头地,那成了吃人的一个人。

  所以说鲁迅的《狂人日记》也好,杂文也好,对当下社会都有很好的启示。你可以感受一下,鲁迅在杂文中批判的很多东西在现实生活中不但有,而且变本加厉,骇人听闻。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再不关注鲁迅,再不把鲁迅关于人性的思想宣扬出去,得不到中国知识分子的认同,那就是我们知识分子的失职。尽管中国物质大发展了,GDP变成世界第二了,这么多钱不但没有给中国人精神上带来幸福,反而带来很多的痛苦和困惑,使青年人在人生发展中找不到自己的出路,那么这些钱又有什么用呢?所以说我们应该认识到鲁迅的价值,重视鲁迅的价值。在鲁迅整个生涯中,各派政治势力都在围剿他,都在压制他,如果没有鲁迅在前面给我们趟出一条路来,我们可能也要付出惨痛的代价,我们如果还不想通过鲁迅的作品、把鲁迅的思想推广出去,那我们就有愧于我们的民族,有愧于世界。

  读书是一种精神的追求

  记者:针对当前诸多的社会现状,不少人向传统文化寻找资源,因为毕竟我们曾经是礼仪之邦,现在无论是自下而上还是自上而下都在学习、宣传、推广传统文化,祭孔、建立书院、百家讲坛,等等。鲁迅先生有着深厚的古典学养,虽然他反驳、批判传统文化,但他的反驳与批判是在充分消化的基础上,您认为鲁迅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对我们当前学习、消化传统文化有何借鉴?

  王富仁:这涉及到如何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问题。我们是把中国古代思想家当作一个教条,通过它实现自己对于物质的追求,“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做一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人,还是做一个真正关注民族、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的人呢?所以任何知识分子对于传统思想家都有两种解读方式,一种是从对人的关切出发的,对人的关切也就是对人的精神发展的关切。如果从这个方面来解读孔子,孔子依然是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一生都是在关注着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鲁迅同样如此,他对青年学生的培养也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如果我们现在提倡儒家文化时,不关注现在青年人精神上的发展,而只是标榜自己说这就是儒家文化,我代表儒家文化,让自己成为一个名人,那这种文化就没有价值了。

  其实,先秦的知识分子与“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是相通的。先秦的知识分子读书不是为了做官,不是一种物质的追求,而是一种精神的追求、灵明的追求、内心的追求。有了文化,心明眼亮了,觉得这是有价值的,然后传承给他的学生,这就是先秦知识分子。到了“五四”时期,无论是鲁迅、陈独秀、胡适,都不是想着通过新文化运动可以升什么官,或者得到了多少钱,他们是关心着中华民族的发展,关心着青年一代人的发展。所以说陈独秀第一篇文章就是《敬告青年》,办的杂志也是《新青年》,李大钊也写了《青春》,鲁迅也是,大家都是在关注着青年人应该怎么办,应该如何发展。所以“五四”时期和先秦时期的知识分子是相通的。而我们现在的知识分子写一篇文章是为了争教授,不是想着关心人,不是想着青年人如何活得比自己更加幸福,精神上更加敞亮,而是通过这个把自己抬高起来。

  所以,现在问题不是传统文化是什么样的,而是我们知识分子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如何应用传统文化,为什么研究提倡传统文化的问题。如果不是为了自己成名,而是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就不会否定“五四”,不会否定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关心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关心青年妇女儿童的发展。鲁迅把人分为10等,最低等就是妇女和小儿。提倡新文化之后,就应该首先关心到妇女儿童的发展,关心到青年一代的发展,这才是中国民族的前途和未来。如果你只是关注自己是否能成名,是否能当官,那你必然就会参与到现实世界掠夺中去,大家都在抢,而不去想着怎么给人一点精神上的鼓舞,不是出于人与人之间的爱。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爱的文化,古往今来都是一样的。相反;只要不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所有文化都是吃人的。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