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究是师资扶贫的重要路径和抓手。重庆市针对“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的特殊市情,大力推动教研转型。将教研落地下乡作为提升薄弱地区、学校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重要支撑点和发力点,从制度机制保障、问题清单导向、全段全科统筹、教研共建共享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和探索。
教研人员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制度机制是教研落地下乡的路径,是教研做实师资扶贫的根本保障。
重庆市教委印发了教研人员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工作的文件,明确要求教研科研机构教研人员工作重心下移,全体进学校、进课堂、贴近师生,覆盖所有中小学校和所有学科,强化一线调研、一线指导、在一线解决问题。
重庆市教科院印发了教研人员深入教育教学一线工作的具体规定,明确要求每名学科教研员至少要与5名农村薄弱学校、幼儿园中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关系。课改中心研究人员至少要与两名农村薄弱学校教科室负责人“结对子”,帮助提高课改水平。
南岸区建立常态蹲点指导机制,要求每位教研员选取5所薄弱学校为蹲点学校,从课堂教学等方面着手,指导教师改进教学行为,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綦江区实施“城乡联动、基地校带动、联盟校互动”策略,教研重心下移至薄弱学校、薄弱学科。
做实师资扶贫坚持问题导向。坚持问题导向,增强教研落地下乡的针对性、精准性。
重庆市教科院组织的每个重大教研活动,都会提前与区县教研机构和学校领导沟通交流,精准掌握薄弱区县和学校教师的主要问题与需求,列出问题清单,确定教研主题。
今年3月,重庆市教科院深入巫山县指导高三复习教学,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该县高三教师复习教学中存在的43个主要问题,提高了教研活动的针对性、精准性和实效性。
铜梁区进修校每学期开学时,都要发放学校视导需求调查表,根据薄弱学校教师教学需求定制视导内容和时间,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需求。
增强教师立德树人能力是师资扶贫的重要内容,教研落地下乡必须坚持全学段、全学科统筹。
2016年,重庆市教科院组织所有学科的教研员到教育教学水平相对薄弱的酉阳、秀山、石柱等7个区县开展全学段、全学科的片区教研指导。
片区教研既有通识性综合性辅导,也有学科性专题性辅导,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学校,涵盖小学14门学科、中学24门学科,实现主干课程与辅助课程、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同步参与”。
优质资源是师资扶贫的重要依托,教研落地下乡必须坚持优质教研资源共建共享。
重庆市教科院统筹整合优质教研资源,积极探索实施市、区、校三级联动教研、片区联动教研、合作教研,组织主城区优师名师到农村、库区、山区送教、示教,将优质教研资源引入薄弱地区,加强市、区、校教研共建共享。
永川区将全区小学分为8个教研片区,中学分为4个教研片区。每个教研片区由一所城区优质学校校长任组长,两所农村优质学校校长任副组长,6至8所一般学校校长任成员,两名教研员任联络员,组成教学研究共同体。
优质学校作为对口帮扶和教研援助单位,采取分片定点的方式,开展送课下乡活动、片区开放周活动及专题研究活动等,引领薄弱学校教研活动,实现片区优质教研资源共建共享。
(作者:李志辉 王纬虹,单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