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架起语言桥梁 推动共享发展

作者:吕梦荻 郭玮 2017-05-24 09:17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吕梦荻 通讯员 郭玮)19日,“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校长论坛暨2017年区域与全球治理论坛”在京举办。与会学者围绕语言在文明交流、国家治理、全球治理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展开了研讨。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认为,语言是文明对话的基础。通过语言,使人们能够真正实现心灵沟通,进而不断增进感情,提升互信水平;使人们在交融往来中不断促进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使人类文明所蕴含的价值与功能真正得以传承和弘扬;语言沟通推动的文明对话也是开放包容精神的最好体现。同时,语言也是全球治理的重要抓手,它为更好的推动各国在全球治理进程中的相互理解,减少彼此的误解与误读,促进各国的互联互通、合作共赢,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条件。

  上海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姜锋表示,全球化的成果应是“共享的成果”。应该在东方、西方,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中实现共享,而对“一带一路”倡议也应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过去学语言是为了参与竞争,而如今是为了建立一个全新的、共享知识、共享发展成果的工具。”姜锋说。

  秘鲁利马大学校长奥斯卡·马基阿维洛提到了近半年来秘鲁遭受的自然灾害,他认为,缺乏有序的规划和发展是灾害加重的重要原因。一方面,从现象学角度来看,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工具,也体现了世界的结构,它使得我们成为意义的主人。因此,政府应当将治理的目标顺畅的沟通给人民,让人民了解政府制定的长期战略对他们的意义。另一方面,语言与公民身份和教育密切相关,一个真正好的政府应该奠基于社会凝聚力之上,而大学的使命便是要通过教育来实现社会的稳定、团结、凝聚力,培养有使命感的公民。

  此外,多所外国高校的学者围绕促进复语教学发展、跨文化交流、国别研究等主题发表了观点。

  会议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主办,来自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的30所高校成为“全球外国语大学联盟”的首批成员。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