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临近,全国各地纷纷发出廉政通知,严防节日期间“四风”问题反弹。随着“八项规定”深入推进,纠“四风”的驰而不息,过“廉节”已成为大多数党员干部的共识。
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的象征和传承,在党中央呼唤和倡导传统文化回归的当下,作为党员干部如何过节不仅仅是个人喜好的问题,还是增强文化自信,引领社会风尚的必然要求。
端午与春节、中秋并称中国传统三大节日,有着更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可能只知道端午节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习俗有吃粽子赛龙舟,重温爱国精神、弘扬诗歌文化则是社会各界赋予其普遍的文化内涵。其实,屈原不仅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其还是战国士大夫的杰出代表和改革家,其身上体现出的政治理想、探索精神和人格操守才是端午文化的精髓。对于党员干部而言,瞻望屈原精神,重塑官德,增强从政定力和为民服务信念,理应成为过端午节的不可或缺的精神文化大餐。
体悟屈原的人格魅力,做行廉志洁的党员干部。两千多年来,无论是作为文人知识分子,还是作为封建士大夫代表,屈原的人格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所极力崇尚的理想范式。在屈原的人格精神中,最值得党员干部学习的当是他的廉政观与修身观,后世学者将其概括为行廉志洁。行廉包含行正、行健、行壮,表里如一,耿介亮节;志洁包含志高、志美、志清,胸怀理想,终身追求。据考证,“廉洁”一词最早出现于屈原的作品《卜居》和《招魂》。屈原所言“廉洁”,实则与“廉政”词近义同。屈原的廉政思想包括修身励志,廉洁清明;推行美政、忠贞爱国;修明法度、德政惠民;刚正不阿、敢于斗争。充分挖掘和利用屈原廉政文化,对于加强当前的反腐倡廉和党的思想建设具有借鉴意义。作为党员干部,怀念屈原就是要以屈原为楷模,常修为政之德,明荣辱,辨是非,拒耻行荣,在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利己主义等不良风气的侵蚀面前,做到廉洁奉公,洁身自好;坚持原则,正气凛然,始终保持知识分子的道德良知和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