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川大最年长博士毕业 74岁“老顽童”比导师还大

作者:章玲、大川等 2017-05-31 16:19

来源:综合整理自成都晚报、 “四川大学”公众号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这几天,学位服、毕业照、青春欢笑、拥抱自拍……无数因毕业而来的美好画面,组成了一道道靓丽的校园风景。而这些毕业生当中,有一位非常特别——

  他名叫黄祖申,74岁,5月26日下午刚通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博士生答辩,是今年川大“最年长”的毕业生。

  前几天,这位古稀老人还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的校园里完成了毕业照的拍摄,他穿着黑红相间的博士学位服,脸上神采飞扬。

七旬商人,褪去繁华回乡求学

  据了解,黄祖申1943年出生在成都,6岁时全家去了台湾,读完大学后,开始在台湾创业,其服装生意遍布台湾、上海以及美国等地,期间他还在美国修读了硕士课程,并且获得了美国国籍。

  在美国的36年里,黄祖申的“运动服装”生意越做越成功,如今身家千万。“我做生意还从未失败过”,黄祖申非常自信。

  七年前,黄祖申退休,将生意交给儿女打理,自己则沉浸于对中国近现代史的研究中,经常去大学旁听,正式求学的念头也越来越强烈。

  因为对故乡成都的特殊感情,2012年他开始申请修读四川大学的博士生学位。起初,儿女们因担心父亲的身体健康都有些反对,在充分沟通之后,黄祖申最终获得了儿女的支持。

  人生七十古来稀。对于很多人来说70岁是颐养天年的时候,而黄祖申却毅然选择了回乡求学,究其缘由,黄祖申说,“和其他学生相比,我没有过多的生活负担,我是纯粹地想来求学问。没有功利的目的,是为学而学,为研究而研究。”

刻苦钻研,从不逃课,喜欢坐第一排

  古稀之年再读博并非易事。为了修满学分、更好地完成几十万字的博士论文,黄祖申比其他同学更加努力。

  每次上课,他都会坐到第一排,认真听讲做笔记。同班同学看到他年龄这么大都还在认真学习,学习积极性也被带了起来,“有他上课,学生的出勤率总是出奇地高”;他每夜读书、温习功课到一点半、两点才睡觉,就连日前从台湾飞回成都参加毕业合影的几天,他依旧坚持每夜读书至凌晨以后才休息。

  黄祖申说:“求学是一个快乐又辛苦的过程,没有追求学问的热情和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很难成功的。”

  博士期间,黄祖申养成了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的生活学习模式。长时间大量阅读文献使他的视力渐趋退化。

  “我的右眼青光眼非常严重,2013年来川大的时候右眼青光眼损坏率是70%,现在毕业了,我的青光眼损坏率达到了97%,以后我要继续深造可能会有很大困难。”

  但黄祖申说,这并没有影响他对历史研究的热爱。

比导师年长6岁,博士论文初稿写了40万字

  作为博士生导师,陈廷湘教授比黄祖申年轻6岁,陈教授称他为“老黄”或“黄先生”。黄祖申说,川大的历史学院在业界名气很大。经过朋友介绍,他认识了陈廷湘教授,并被陈教授的学识折服,决定要拜他为师。

  陈廷湘教授回忆起当时“接收”这名学生时的情景时说,最怕他在上学期间身体出现问题。没想到,老黄一听“不乐意了”,当即给大家表演了一段功夫,展示他的肌肉,以证明自己身体很棒。

  提起这位比他还要小6岁的导师,黄祖申表示自己非常幸运,他说:“陈老师对学生非常关爱,激励学生不断追求上进。能拜到陈老师门下读书,是我之幸。”

  据黄祖申介绍,他在学习的过程中,陈老师给他指明研究方向、教会他切实的研究方法。“像我的博士论文,陈老师就告诉我博士论文要‘小题大做’,从一个小的题目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从而纠正了我论文中的很多问题。后来我回到台湾跟很多教授、朋友谈论起此事,大家都说陈老师有远见,有睿智,想法好。”黄祖申说。

  说起当时选研究方向的情景,陈廷湘记忆犹新。“一般学生只会给导师报几个题,可他一开学就抱了很厚一叠材料过来让我帮忙选,里面有85个题目,都是他平时读书时记下来的。”

  “目前,中国大陆还没有学者系统研究过抗战时期美国援助国民党空军建设的情况,老黄的研究填补了这个领域的空白。”陈廷湘对黄祖申把“美国军援与国民党空军的建设”定为研究方向表示肯定。

  读博一年级时,黄祖申就基本将博士课程修完了,第二年就开始围绕研究领域,查询各种资料。

  黄祖申主要研究1945年-1949年期间的中国史。为了得到可靠的历史资料、还原历史真相,他经常往返于大陆、台湾、美国三地,通过各种渠道不遗余力寻找各种史料。

  “我在美国国家档案馆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发掘了大量珍贵的档案资料,扫描回来了八千多万英文字的档案。”这些珍贵的史料为黄祖申博士论文的撰写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四年时间完成博士学业,非常不容易。“有的人可能三年读完博士,我却花了四年,慢工出细活嘛。”老黄说,今年3月,经过五六次修改,他完成了352页20多万字的博士论文,而他的初稿有近40万字。老黄告诉记者,他有更多时间读书、找资料,就会尽量做到最好、做到完美。

  陈廷湘评价说,“他的论文从思路到材料,再到写作论述方面都有创新,因为有海外教育经历,他的行文风格和见解也很独到。”陈廷湘说,老黄的论文质量很高,答辩委员会也没有因为他年龄大就降低要求,在论文盲审的时候就获得专家的一致认可。

  说起博士毕业后的打算,黄祖申表示,虽然博士毕业后由于身体原因不能继续深造,但他想出本书,把博士期间的研究做得更深、更扎实。他说:“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研究历史、还原真相,这也算是对社会和国家做了些微薄的贡献了。

结语

  商业精英退去繁华回乡求学,古稀老人刻苦专研学有所成。年龄对于这位“高龄同学”来说,只是阅历,而非羁绊。只要有一颗不断求知的心,年龄的上涨就只不过是数字而已。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