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报告发布

作者: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 2017-06-02 15:25

来源:壹学者、光明智库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6月2日上午,由北京师范大学主办,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和北京师范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第五届文化创新国际论坛在京开幕。论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主题,邀请海内外知名文化专家学者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与应用。

  论坛上,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于丹教授发布《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当代认知状况调查(2016)》。报告以北上广15周岁以上居民为调查对象,选取了3024个有效样本,从人与自我、人与家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四个方面展开,就国人对传统文化认知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以下即为部分调查结果——

数据总结

  1、“人与家庭”和“人与社会”是当代中国人最熟知的传统文化价值领域

  在全部35个传统价值中,“社会和谐”与“孝”列在概念认知度前两位

  传统文化非常看重“孝”,认为是“仁之本”。“社会和谐” 与近年建设和谐社会、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

  2. “人与自然”是当代中国人最陌生的传统文化价值领域

  四个概念中:

  “敬天法祖” 、“道法自然” 、“民胞物与” 概念认知度均低于55分;“天人合一”概念认知度也仅有62分

  3. “人与自我”中传统文化价值的概念认知度差异大

  17个“人与自我”文化价值理念中 ,概念认知度最高的“勤学上进”(77分)和最低的“见贤思齐”(48分)都来自“价值取向”,两者相差29分

  此外,“乐天知命”、“推己及人”的概念认知度也偏低(低于60分);“自强不息”、“重视因果”认知度较高(高于70分)

  4. 当代中国人依然非常认同传统文化价值内涵

  35个传统文化价值的内涵认同度全部高于74分,总平均80分;远远高于概念认知度总平均68分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虽然百年来不断遭受质疑,但是仍然化育着中华民族为人、为德、处事、立业、生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始终活在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精神血脉中

对策建议

  1、“人与自我”——凝练传统文化基因与当代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作为活的思想源泉,在当代依然化育着中国人和中华民族。中华文化基因始终活在当代中国人的深层意识里,延续着中国传统文化根脉。

  当前,我们应该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基本因子、基本要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凝聚出代表中国文化根本特征的文化基因。

  以格物致知、知行合一、古为今用的态度,唤醒那些适应时代、经世致用的优秀传统文化价值,重新激活中国文化的本源动力与生命活力。

  2. “人与家庭”——重建当代家教家风的传承路径

  中国家庭结构从大家族向小家庭的演进,改变了传统家庭伦理传承所依赖的家族土壤

  然而,传统家庭伦理价值仍然是当代中国人最熟知和认同的传统文化价值。“父慈子孝”、“夫妇相敬”、“长幼有序”、“包容和谐”等传统文化价值的高认知度,是重建当代家教家风的价值传承基础,也为之提供了有效的现实传播路径

  3、“人与社会”——构建“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当前传统文化教育有复兴趋势,但是现有课程往往只重视诵读记忆,而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本质——伦理价值培育

  “以文化人”,构建一套完整传达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课程标准体系;正视城乡一体化、核心家庭化的社会现状,构筑“社区-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传统价值教育体系,活化传统文化价值教育工作

  4.“人与自然”——时令节序与人生仪礼的创造性转化

  “人与自然” 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反映出农耕文明下中国人对宇宙自然规律的思考。“天人合一”、“敬天法祖”等自然伦理价值,以岁时节序和人生仪理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结合起来。

  面对乡土社会的消逝,我们应该借助田野调查、文化研究等方法,厘清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价值的认知嬗变和发展趋势。

  进而,以岁时节序与人生仪礼为抓手,构建当代中国人与自然生命良性互动的仪式感和秩序感,制作和传播与之相关的文化产品,安顿中国人的天道理想与生命体验,实现传统文化价值的创造性转化。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