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增强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国务院于2006年起将每年六月第二个星期六定为中国的“文化遗产日”,并从2017年起,“文化遗产日”改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遗产日的主题为“文化遗产与‘一带一路’”,充分展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对于国家发展的战略意义。
为庆祝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依托“一带一路”大背景,紧扣遗产日活动主题,“方家聚首辩物华——文化遗产保护与活用价值思辨”主题论坛6月10日在上海召开。论坛由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和复旦大学博雅学社共同举办。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文化遗产保护要“慢慢来”,绝不能一再迁就于经济利益。同时,必须完善相关法制建设,调动社会大众自主保护文化遗产的积极性。在上海这样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化大都市中,此次论坛的交流和达成的共识更具意义。
论坛邀请到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耿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进行主题发言及对谈交流。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出席并致辞。会议由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杜晓帆主持。
在主题发言环节,乌丙安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及活态传承进行介绍。耿莹强调要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呼吁年轻一代加入文化遗产保护的队伍。张廷皓通过实际案例探讨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伍江借助“建成遗产”概念,点明价值判断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重要地位,并呼吁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随后,杜晓帆与四位嘉宾就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和意义,文化遗产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政府与民间力量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中的配合等议题,展开进一步对谈。
2017年起,复旦大学国土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开始与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合作,邀请文化遗产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针对文化遗产相关议题,开展“复旦文化遗产保护”系列学术讲座,此次论坛即为系列讲座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我国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此次论坛旨在搭建开放、多元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多方领域专家提供交流对话的机会,通过学术讨论提出问题,通过思想碰撞融汇观点,在拓宽文化遗产研究视野的同时促进“一带一路”大背景下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
复旦大学校长助理陈志敏致辞(复旦大学/供图)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乌丙安做主题发言(复旦大学/供图)
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会长耿莹做主题发言(复旦大学/供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张廷皓做主题发言(复旦大学/供图)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做主题发言(复旦大学/供图)
与会嘉宾进行对谈(复旦大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