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2017-06-20 12:33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2017年6月16-18日,“纪念王季思、董每戡诞辰110周年暨传统戏曲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中山大学中文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文艺研究》杂志社共同举办,来自哈佛大学、悉尼大学、中山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四川大学、东南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55家学术机构的专家学者130多人应邀参加。会议的代表们共提交文章103篇,其中学术论文100篇,纪念性杂文3篇。

  会议开幕式于17日上午举行,由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黄天骥教授、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彭玉平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致辞。

  接下来的一天半时间里,代表们就戏曲研究中的诸多问题发表了精彩演讲。其中大会主题演讲共有三场,17日上午两场,18日上午一场,黑龙江大学薛瑞兆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赵山林教授、中山大学董上德教授担任主持人,中国传媒大学姚小鸥教授、华南师范大学陈建森教授、河南大学张大新教授担任点评人,哈佛大学伊维德教授、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东南大学徐子方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左鹏军教授、中山大学陈志勇副教授、广州大学刘晓明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王馗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谷曙光教授、四川大学丁淑梅教授、悉尼大学赵晓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杜桂萍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李舜华教授、中山大学黎国韬教授、广州大学康保成教授先后作了主题发表,内容涉及戏剧观念与认知的讨论、地方声腔与剧种形态的考证和溯源、戏曲文献探究、曲本的文化解读和戏曲作家创作问题等。分组讨论分为四组,共计十二场,代表们针对“戏曲文学与文献研究”、“戏曲演出形态研究”、“戏曲传播与接受研究”、“地方剧种与演剧习俗研究”和“戏曲传承与编创实践研究”等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气氛相当热烈。

  会议闭幕式于18日上午开始,由中山大学董上德教授主持,中山大学黄仕忠教授和宋俊华教授致闭幕辞,为此次研讨会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本次会议所纪念的王季思和董每戡两位先生,是20世纪中国戏曲研究领域的佼佼者,分别于1948年和1953年到中山大学任教,是中山大学戏曲文学研究及戏曲史学科建设的主要奠基者。王季思先生注重戏曲文本考证与校勘,董每戡先生关注戏曲的舞台实践和演出形态,这“一文一武”的研究方法和治学思路奠定了中山大学戏曲研究的学术传统。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以王季思、董每戡,黄天骥、吴国钦,康保成、黄仕忠,宋俊华、黎国韬为代表的四代学人的共同努力下,中山大学中文系建立起了一支传统深厚、梯队健全、成果突出的研究队伍,在中国传统戏曲的研究方面,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学术重镇。此外,纵观两位先生的学术历程,王季思先生兼备国运历史之思考与人生现实之观察的治学情怀,董每戡先生坎坷治学道路上的坚守自信和不屈不弃,都成为鼓舞和激励后辈学人不断反思进取和孜孜不倦的精神力量和学术追求。(中山大学中文系黄仕忠供稿)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