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为新型城镇化提供理论支撑

作者:李玉 查建国 2017-07-07 14: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6月27日,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首席专家高端论坛在沪召开。与会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正在经历人口、经济、社会和空间四个维度的转型,这种转型具有西方发达国家不可比拟的时代背景、动力机制,因此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研究和分析城镇化中的各类现象,总结提升中国特色的城镇化理论,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避免“城市中心主义”预设

  城乡关系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需要处理的核心关系,以往的村落研究常带有强烈的“城市中心主义”的理论预设,村落研究也就陷入了用城市价值衡量、同化乡村的分析框架。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院长文军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应该树立乡村的视角,从这一视角看待城乡共生发展。合理的城乡关系并不应当以城市中心主义所预设的城市价值去同化乡村,城乡之间应在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保留各自的独特属性,并最终实现共生发展。

  “多元化时代有着多元化选择”,上海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张文宏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文化观念的世俗化、社会生活的多元多样使村落呈现出向城市转型的特征。未来可以参考特色小镇建设的实践经验,重建、开发特色村落,探索传统乡村性与现代城市性相融合的模式。村落转型问题涉及社会学、人口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需要多学科的对话和交流。

  “以人为本”是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核心理念,这意味着城镇化不仅要尊重、关注人的需求,也要尊重人们是否进城落户的意愿。华东师范大学社科处处长吴瑞君表示,城镇化是社会、经济、人口和空间转型的过程,它要求社会、空间、经济和人口的统一协调。但实际上,社会和空间结构都存在转型滞后的问题,因此需要推动社会转型和空间转型,打破阻碍要素流动的制度壁垒,促进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重视城市空间力量

  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为经济持续平稳增长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也在社会转型和谋求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宁越敏认为,新型城镇化研究可从城市群、社会融合、推进新型城市建设和建设宜居城市四个视角来构建。在他看来,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的一个重要空间载体,是有着紧密联系的若干个城市所组成的空间组织。在这一空间下,建设包容性城市,可以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和外来人口落户城镇,增强居民的就业能力,促进小城镇的发展。

  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任远同样认为,未来要实现健康的城镇化,需要重视空间的力量。如何实现有竞争性且联系紧密、治理良好的城市群,对我国城镇化至关重要。未来的城镇化建设应更多指向社会层面,即指向人的参与、人的成长、人的进步。从人的活动视角看,建立更加宜居和多样性的城市,其关键是提高人的福祉。此外,技术进步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与过去相比会更加凸显。

  “我们需要将尊重自然、传承历史、绿色低碳融入城市规划的全过程,着力于宜居城市、绿色城市、智慧城市、人文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从而提升城市发展潜力。”宁越敏说。

    记者 李玉 查建国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