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不断将学术力量化为创新资源,不仅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创新政策提供理性思考,而且还是学术力量的具体体现。
21世纪的竞争说到底是包括学术力量在内的软实力的竞争,无论哪个民族或国家,谁拥有强有力的学术力量谁就更有资本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要拥有核心竞争力,就必须在学术的力量上占有优势,使之转化为一种创新资源,创造出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在今天,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已经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制定创新政策的历史必然,也为广大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学者秉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社会责任,不断将学术力量化为创新资源,不仅能为政府部门制定创新政策提供理性思考,而且还是学术力量的具体体现。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动力持续增强,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当前重庆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如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于一体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存在,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依然存在,支柱产业比较单一,结构有待优化,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不多等。要改变这种现状,亟需强化科学工作者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整合学术资源,汇聚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端人才,打造强有力的创新学科团队,提升学术力量化为创新资源的能力,积极为促进重庆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学者智慧。这正是全球竞争时代赋予重庆广大科学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历史担当。
▍凝聚学术力量,主动服务重庆经济社会发展
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广大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彰显学者学术力量的内在要求。只有将学术研究成果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化为创新资源,创造出经济社会价值,学术的力量才能得以真正呈现。要实现这个目标,一是我市科学工作者必须紧密结合国家和重庆发展的战略定位,从历史的高度和现实的需要出发,打破条块分割、学术力量分散的局面,整合资源,前瞻性地做好学术力量培育的顶层设计,编制好学科发展的路线图,为做大做强重庆学术力量夯实基础。二是搭建起学术力量化为创新资源的平台,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相关规定,结合重庆本地实际量化本土化的科技创新政策,优化机制,激发和激活广大科学工作者的智慧能量,让他们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中释放出强大的动力,用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丰富创新资源,引领重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在发展中提升核心竞争力。三是紧密围绕国家和重庆支柱产业技术创新这一主题,引导全市学术机构、学术团队与重点产业、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和社会各部门开展协同创新,联手解决制约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技术问题、科技发展的关键问题、重大工程技术中的核心学术问题。
▍坚持问题导向,化学术力量为创新资源
科学工作者既是科学创新的主体,也是将学术力量化为创新资源的实践者、推动者,只有将创新和传播科学成果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促进学术力量内化为创新资源,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做强学术力量。一是学术的力量化为创新资源的关键在于人才实力,而人才的实力又要看高端人才的体量。因此,我市广大科学工作者要在国家人才体系建设中瞄准目标,主动作为,加强思想道德和学术修养,突破狭隘的利益藩篱,组建实实在在的协同攻关团队,以创新的思维和跨学科的方法夯实学术实力,积极开展多学科领域的合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并及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新的创新资源,放大经济社会价值,不断壮大学术的力量。二是在学术机构与政府、企业中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身处学术机构内的广大科学工作者要凭借自身的学科优势、专业技术、社会网络等,主动走出学术“城墙”,行走在政府、企业、社会之间,积极开展调查研究,把新思想、新观念、新技术、新趋势播撒出去,发挥好思想库、智囊团和外脑系统的作用,及时将新理念、新技术转化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主动发挥优势,不断提升学术话语能力
现代社会,承担科技创新项目、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是科学工作者强化学者地位、提升学术话语能力、拓展发展空间的有效途径。一是广大科学工作者和学术组织要主动作为,充分发挥智力资源优势,组建专家团队,承担决策咨询、科技评价、科技奖励、技术标准与技术规程制定、科技产品认证、市场调查等社会服务职能,增强社会的认可度和美誉度。二是各类科研院所要紧密结合国家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现实拓展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不断夯实学术力量发展的主动权。三是建立科学技术前沿动态信息数据库、科研活动项目库、科技成果库、科研工作者信息库等基本数据库;搭建服务网络平台,定期向科研工作者发布信息,提供远程培训、在线科学技术咨询,开展在线科技沙龙、电子学术期刊等项目,及时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四是广大科学工作者要不断密切与社会各界的联系,拓展学术攻关、信息传播、科学普及、决策咨询与科技服务、继续教育等活动领域,在服务社会中不断提升学术话语能力。
▍优化创新环境,推动学术力量化为创新资源
推动学术力量化为创新资源,既需要广大科学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也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强有力的支持。
一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学术力量化为创新资源的重要价值,将其培育、转化、评价等列入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定期研究解决科研创新中的现实困难和问题,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优化体制机制,最大限度地释放科学工作者提升学术力量的热情和协作攻关精神。二是要善于通过不同学术团体把本地的学术力量精心组织起来,支持权威学者、专家、技术骨干到企业挂职,帮助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充分发挥科学工作者在创新链中间环节的作用,推动科研成果及时转化为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四是做好规划布局,切实支持广大科学工作者紧盯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聚焦制约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集思广益、广开言路、凝心聚力,通过课题研究、协同攻关,开展社会调查和学术交流,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创新组织和智库机构等,拓宽建言献策和科技攻关渠道,推进科研成果向实体经济、战略研究报告、政策文本转化,为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发挥其思想库和内生动力加速器的作用。五是支持不同学术组织通过建立科技学堂、社区学院等方式积极开展科学普及、技术培训等工作,为各科研主体和广大科学工作者促进学术力量化为创新资源夯实社会基础。
(本文作者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