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学术与“八卦”之间

作者:谢海潮 2017-07-31 16:55

来源:福建日报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听郦波、蒙曼在“诗词大会”上侃侃而谈,这是一回事,而在私下闲聊或餐叙时,两人谈的肯定不会是“春花秋月何时了”那一套。坐镇过王牌栏目《最强大脑》,有“脑科学领域霍金”之称的迈克尔·加扎尼加就问道:你听到过邻座或邻排有人在聊亚里士多德、量子理论或者巴尔扎克吗?

  “你这个人真‘八卦’”,这话听起来怎么都不算是褒奖。不过,英国人类学家罗宾·邓巴把“八卦”比作大猩猩等灵长类之间的理毛、捉虱子,是一种示好的社交行为。加扎尼加也认为,人类的流言蜚语,不仅是一个普遍现象,而且是有益的,它是我们学习在社会中生活的途径。

  关于堂皇的学术与卑微的“八卦”,《邓之诚文史札记》上下两册,1212页,就是一部将两者完美统一的典范之作。在这部史学大咖邓之诚自1933年5月至1959年12月的日记,当中大段有关明清史料的札记,你大可跳读无妨,而有关“师友往还”的爆料,可得留意了,当中大有“毁三观”的冲击力。

  同为“燕京史学三大佬”,邓之诚与“南北两陈”关系颇为微妙。他在日记中写“得瑞书,言:陈寅恪正在研究柳如是。可笑”,又云“得见陈援庵《佛教史籍概论》,此君大惊小怪,满身火气,宜服清凉散也”。

  在此倒不是要蹚浑水,纠缠于前贤的孰是孰非,而是要说明一位读友早已点明的道理:欲身后日记大卖,需多记“八卦”少抄书。

  无“八卦”不成史。在《郑振铎日记》中,可能读到某种“模糊”,而在沈从文晚年和助手王亚蓉的谈话口述中,却能找到某种“注解”。在《宋教仁日记》中,也可能发现张瑞德所说的“披露了他的同性恋经验”……谁说搞严肃学术的就不能玩“八卦”?

  研究表明,人类80%-90%的谈话都是关于具体的、认识的人的,也就是说,都是闲言碎语。闲言碎语并非全是负能量,也会有许多好处,如促进了闲聊伙伴之间的关系,满足了对独特团体的归属和接纳需求,提炼了信息,建立了名声(好坏皆有),维护和强化了社会规范……

  因此有学者建议,“八卦”一下,有益身心。心理学家乔纳森·海特就说过:“闲言碎语是警察,也是教师。没有它,就会出现混乱和无知。”中国的某位古人也说过同样的见解,说是要把他的小说当经史读,一部橄榄书入口酸涩,人不肯咀嚼何?这番形容摩写之词,只当把枣裹着橄榄,引他吃到回味处也莫厌。

  在学术中掺入“八卦”,一方面说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大道理;另一方面,“八卦”当中,或许还真的隐藏着许多“不足为外人道也”的真相。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