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2017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隆重召开

2017-08-18 17:05

来源:2017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秘书处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2017中国新闻史学会年会会议概览

  ▍8月18日上午主题论坛会议议程

  ▍演讲嘉宾

  对话:传播与世界

  陈韬文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演讲题目:比较传播的兴起与华文传播研究的发展

  Richard John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演讲题目:Global Communications Networks: Past and Present (全球通信网络:过去和现在)

  Colin Sparks

  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讲座教授

  演讲题目:Western Perspective on Comparative Studies of Media Systems

  刘幼琍

  台湾政治大学研发长,传播学院特聘教授

  演讲题目:从世界传播法规发展趋势看新媒体的管制模式

  前沿:科技与传播

  喻国明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

  演讲题目:互联网发展下半场:技术逻辑与价值准则

  祝建华

  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讲座教授

  演讲题目:计算传播学的理论贡献

  于洋

  中译语通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

  演讲题目:人工智能之战:以新闻数据的名义

  黄懿慧

  香港中文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演讲题目:数字化时代中国公共关系学科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8月18日下午-19日上午专题论坛议程

  ▍8月19日上午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和特邀论坛

  ▍8月19日下午聘授仪式、颁奖典礼和闭幕式

  ▍专题论坛14 数字时代的传播学 (传播学研究委员会)

  ▍专题论坛15 中外应用新闻传播研究的学术想象 (应用新闻传播学研究委员会)

  ▍专题论坛16 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与话语 (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委员会)

  ▍新闻传播学学会奖

  学会于2015年创办“新闻传播学学会奖”,该奖项的设立,旨在通过评选、奖励新闻与传播学研究的优秀成果,凝聚学界力量、弘扬学术精神,激励学术新人的成长,促进中国新闻与传播学的深入开展。

  目前已成功评选三届,吸引了国内外为数众多的学术名家和青年才俊参评,经报名征集、双盲式评审、定评会议、常务理事会审议通过、评选结果公示等流程,先后有40余部优秀的学术作品和10余位杰出的学者获奖,在我国新闻传播学学界和业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得到各类媒体广泛关注和报道,显著提升了新闻传播学学科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版图中的影响力。

  ▍第一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获得者

  终身成就奖

  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甘惜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宁树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杰出青年奖

  韦 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张志安(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

  卓越学术奖

  方汉奇主编,宁树藩、陈业劭副主编:A History of Journalism in China, Silkroad Press, 2014. 共10卷。

  优秀学术奖一等奖

  周海燕(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记忆的政治》,中国发展出版社,2013年11月。

  优秀学术奖二等奖

  何扬鸣(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新闻与传播学系):Hangzhou, the Origins of the World Press and Journalism?Journalism Studies, Jul 2014.

  姜 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黄帝”与“孔子”——晚清报刊“想象中国”的两种符号框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期(总第99期)。

  刘泱育(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治学与治己:方汉奇学术之路研究》,中国书籍出版社,2013年11月。

  优秀学术奖三等奖

  卞冬磊(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古典心灵的现实转向:上海新闻纸与中国现代性的发生》,《二十一世纪》,2014年6月(总第143期)。

  邓绍根(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论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民国新闻界的交流合作及其影响》,《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12期(总第110期)。

  刘继忠(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与训政:国统区新闻事业研究(1927-1937)》,台湾花木兰文化出版社,2014年9月。

  廖声武(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民国时期新闻团体的新闻教育实践及成就》,《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总第41卷第5期。

  齐 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伪满时期日本对东北的新闻监管与舆论控制——以伪满弘报处为中心讨论》,《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7期。

  庞荣棣(史量才研究会):《史量才研究选粹》,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年10月。

  ▍第二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获得者

  终身成就奖:

  何梓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赵玉明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杰出青年奖:

  周葆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卓越学术奖:

  卓南生:《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增订新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5月。

  优秀学术奖一等奖

  夏倩芳(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袁光锋(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国家”的分化、控制网络与冲突性议题传播的机会结构》,《开放时代》,2014 年第1 期。

  “方汉奇”奖一等奖

  胡太春(全国政协):《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增订本)上、下卷两册,东方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

  优秀学术奖二等奖

  许正林(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基督教传播与大众媒介》,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6月第1版。

  黄顺铭(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李红涛(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在线集体记忆的协作性书写——中文维基百科“南京大屠杀”条目(2004-2014)的个案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 年第1 期。

  吴瑛(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李莉(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商务信息学院)、宋韵雅(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多种声音 一个世界——中国与国际媒体互引的社会网络分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9期。

  “方汉奇”奖二等奖

  俞凡(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再论新记<大公报>与蒋政府之关系——以吴鼎昌与蒋介石的交往为中心的考察》,《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期。

  李杰琼(北京工商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半殖民主义语境中的“断裂”报格:北方小型报先驱〈实报〉与报人管翼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年1 月。

  优秀学术奖三等奖

  曾繁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媒体作为调停人:公民行动与公共协商》,上海三联书店,2015年6月。

  邓理峰(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声音的竞争:解构企业公共关系影响新闻生产的机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年1月。

  刘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社会化媒体与空间的社会化生产——列斐伏尔和福柯“空间思想”的批判与对话机制研究》,《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5月。

  李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泛在时代的“传播的偏向”及其文明特征》,《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5期。

  张明新(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叶银娇(美国罗德岛州立大学传播与媒体学院):《新媒体技术采纳的“间歇性中辍”现象研究:来自东西方的经验证据》,《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年第6期。

  赵云泽(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记者职业地位的殒落:“自我认同”的贬斥与“社会认同”的错位》,《国际新闻界》,2014年第12期。

  “方汉奇”奖三等奖

  李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当代中国传媒史1978-2010》,漓江出版社,2014年6月第1版

  妥超群、韩亮(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Thibet”到“Tibet”:近现代美国入藏考察与<纽约时报>涉藏报道》,《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期。

  向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台湾民主转型中新闻传播的变迁与发展——项基于对台湾新闻传播界深度访谈的研究》,《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3月。

  祝帅(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耶路撒冷与麦迪逊大道有何相关——李尔斯关于美国广告文化起源的新教伦理阐释》,《国际新闻界》,2015年第11期。

  ▍第三届“新闻传播学学会奖”获得者

  终身成就奖:

  郑兴东(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刘树田(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杰出青年奖:

  刘涛(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卓越学术奖:

  闵大洪(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

  关于新媒体传播的三部著作:

  《传播科技纵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年;

  《数字传媒概要》,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年;

  《中国网络媒体20年(1994-2014)》,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年3月。

  优秀学术奖一等奖

  陈力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性和人民性的提出、争论和归结》,《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

  “方汉奇”奖一等奖

  俞凡(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记<大公报>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8月。

  优秀学术奖二等奖

  吴锋(西安交通大学新闻与新媒体学院)、赵红(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How to Respond to Journalists’ Questions? A New Method to Examine Premiers’ Aggressiveness at Chinese Press Conferences (1993–2015),Asia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26(5), 446-465.

  陈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共识的焦虑:争议性议题传播的话语变迁与冲突性知识生产》,人民出版社,2016年9月。

  涂凌波(中国传媒大学):《现代中国新闻观念的兴起》,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

  王洪喆(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赤脚电工”到“电子包公”: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技术与劳动政治》,《开放时代》,2015年第3期。

  “方汉奇”奖二等奖

  秦宗财(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明清文化传播与商业互动研究:以徽州出版与徽商为中心》,学习出版社,2015年6月。

  优秀学术奖三等奖

  董天策(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从网络集群行为到网络集体行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及相关研究的学理反思》,《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2期。

  吴小坤(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潜行的力量:ICT精英如何嵌入并影响社会运动》,《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11期。

  戴佳、曾繁旭(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环境传播:议题、风险与行动》,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

  闫岩、刘骏(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Effects of Media Exemplars

  on the Perception of Social Issues with Pre-Existing Beliefs,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93(4), 1026-1049.

  张硕勋、王晓红(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众传播与西部民族地区社会变迁——以甘肃藏族地区为例》,民族出版社,2015年8月。

  丁方舟(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理想”与“新媒体”:中国新闻社群的话语建构与权力关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5年第3期。

  徐桂权(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从群众到公众:中国受众研究的话语变迁》,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年4月。

  李艳红、陈鹏(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商业主义”统合与“专业主义”离场:数字化条件下中国新闻业转型的话语形构及其构成作用》,《国际新闻界》,2016年09期。

  “方汉奇”奖三等奖

  郭恩强(华东政法大学人文学院):《作为关系的新闻纸:<申报>与晚清义赈》,《新闻与传播研究》, 2016年第6期。

  唐海江(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造健全之舆论”:清末民初士人对于“舆论”的表述与群体认知》,《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年第12期。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