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网上海讯(记者查建国 李玉)“机器人记者用了25秒,就写出了数百字的新闻稿,并且发往全世界,比我写得快、写得好,影响还比我大,也许我真的要失业了。”资深媒体人王多的一番话,引起台下观众会心一笑。这是8月18日发生在上海书展复旦大学出版社主办的“对谈:江晓原王多谈前沿科技最新反思”活动上发生的有趣一幕。
江晓原教授是上海交通大学讲座教授,是国内知名的科技史专家。这次书展,他推出了新作《今天让科学做什么》。书中对当代前沿科技最新热点,如人工智能、大数据、转基因、可燃冰等,都作出了非常冷静的观察和思考。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江教授担心人工智能会造成大量失业,会具有思维控制人类,并从根本上消解人类幸福感的根源。
王多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人类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没有造成大规模的失业,相反新技术产生了新产业,新产业带动了新就业。没有2008年苹果智能手机的横空出世,没有智能手机技术的广泛应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可能会造成更为灾难性的后果,是智能新科技拯救了世界。
关于大数据技术,江晓原认为,人们的隐私在大数据时代遭到空前的侵犯,同时他认为大数据精确化的特点,实际上使技术更容易控制人们的思想和生活,更容易塞给人们假象,这一点尤其值得警惕。
王多则认为,大数据服务人类的现象,比比皆是。九寨沟地震预报系统提前71秒发布信息,拯救了无数人的性命。在天气预报、城市交通管理,大数据正在提供更精准的服务、促成更精确的决策。
在转基因技术问题上,江晓原认为对于我们还没有把握的东西,现在又不是特别急需,就没有必要着急发展这种技术。对于可燃冰,两位对话嘉宾都认为,这种新能源,有可能对地缘政治现状有所改变。
复旦大学出版社董事长王德耀在总结两位嘉宾的对谈时,认为这是一个科学与思想、人文与技术并重的时代。对科学的反思,有助于提高公众素养,有助于提升文明水准,复旦大学出版社要多出这样的好书,对社会的发展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
两位嘉宾的精彩观点,获得现场读者听众的热烈掌声,一位读者对记者说,两位老师的独到思考,对于认识许多现代科技问题,非常有帮助。对谈结束后,还举行了签名售书,现场气氛热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