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陆扬 | 80后与公众号

作者:陆扬(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2017-09-05 17:52

来源:探索与争鸣杂志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微信公众号,多的竟达300多个。仅此一点,就足以证明我们业已进入了全球无一例外的手机阅读时代。微信公众号最初作为自媒体的一种形式,随着官方账号的不断入驻,已经从当初传布个人声音的初级阶段,升级换代到无远勿届的公共空间宣传机器。这当中的是是非非,该是一言难尽。

  我本人手机上的微信公众号大都是各路学会和刊物给拉进去的。它们占据了很大一块空间,督促我努力跟进新锐学术。但是我的学生大都热爱微信公号。电影和文化方面的名家文章,尤其受欢迎,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乐此不疲。一些三教九流的小众公号,则也可供自娱自乐。从本科到研究生始终在为《复旦人》刊物组稿写稿的耿璐,给我发了以下文字,她说:

  “对于微信公众号我是很欣赏这款产品的。从个人书写角度来讲,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让别人听到你的声音,既容易又艰难。容易的是,你想找到什么讯息都可以通过搜索获得;艰难的是,作为个体,你的声音会被无数繁杂的信息覆盖。而微信公众号做的就是如何将自己的声音沉淀下来,成为一个品牌。在建立的过程中,你可以通过内容来寻找并固定志同道合的人。无论你是一个喜欢刷剧听音乐的小清新,还是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大牛,你都可以通过建立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来寻找同好。在这个过程中,除了能畅所欲言,你还可以不断收获“涨粉”的成就感,可以不断督促自己在这一领域的继续学习,以获得更多的个人提升空间。随着微信公众号的出现,网易推出了“网易号”、搜狐推出了“搜狐号”,很多互联网媒体都致力于将自己打造成自媒体平台。这些多元的发声途径,让我有机会讲话给别人听。而微信公众号作为最初进入这一领域的产品,成熟的技术支持、良好的用户体验都让我更为欣赏它。”

  耿璐的看法可以说代表了多数学生对微信公众号的态度。在学生和青年学者投稿出书何其艰难的今日学术生态里,微信公众号似乎开辟出一块新的天地,它让每一个人都可以自行建立“专栏”,可以带着“玩票”心态去体验一把,也可以用心琢磨做大做强,成为一份事业。但是考虑到这位同学的业余记者背景,以及媒体从业人员几无例外钟爱微信公众号,视其为再便捷不过的交流途径,我依然是心存疑虑,搜索自己可怜的一点相关经验,我更愿意在这里来质疑微信公众号这个自媒体发力平台,何以一样早早为资本和商业逐利攻陷,沦落为圈粉敛财的诱饵。或许,它们不过是再一次树立了各式各样画饼充饥新样板。

  我愿意顺着微信公众号这个话题,谈一下今日以80后为主体的都市青年人口的栖居愿景。微信公众号对于房地产行业并不陌生。几乎每个中介都在通过这个平台,发布所在公司的宣传鼓动信息。这些信息大都耸人听闻、狐假虎威,无师自通了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标题党风格。所谓“你不买房,你的钱就会被银行借给别人来买房”,须知“你和丈母娘的差距就差一套房,没房你只能叫阿姨”,所以“工作再忙,别忘看房,毕竟涨100万比挣100万容易多了,”要不然的话,那么“最后你住着别人用你的钱买来的房,还收着你的房租,还用着你的交房租的钱还房贷。”这似乎又不像危言耸听,事关国计民生的房地产业,就这样通过各路中介大军兢兢业业的公众号推介,督促以80后为中坚的都市刚需人口,奋不顾身投身其中。

  是以今天中国一线城市房产需求方的年轻化趋势,已经成为大众媒体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有各种统计数据在网络上流行。诸如中国2007年平均购房者年龄是34岁,到2010年下降至27岁。与此同时北京上海的房价近年一路飙升下来,直逼纽约东京。这些数据似乎显得乐观,仿佛一夜暴富的中国梦,正在复制当年遍地黄金的美国梦,我们的富裕程度已经将老牌发达国家抛在身后。所以有更多闲暇到公众号上来寻找新的机遇,抑或纯粹为了消遣目的而享受消遣。但是我们知道满不是这回事情。普通工薪阶层积累毕生积蓄,也无以企望北上广一套100平方米的新建住宅。很大程度上因为我们实施了4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靠了双方家长倾囊而出,使今天房贷令人瞠目的年轻化,成为可能和现实。但是它正在成为一场噩梦。终有一天,这个噩梦推波助澜的炮制者,将自食其果。

  27岁作为首次购房者的平均年龄,是一个可怕的数字。它可以说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特别在当代中国一线城市。他们哪来的能力首付,哪来的胆气贷款呢?但是一切顺理成章变成了现实。也许凡是现实的就必有其合理性。我曾经告诉我的孩子,他的父母怎样白手起家,从腾空的研究生宿舍成为新家庭的第一个住房开始,买煤饼,生炉子,用碳烤火,像所有的青年教师一样,在简单的生活中享受家庭的快乐。没想到孩子回答说,你们那是旧社会。他说得理直气壮。的确,我们的时代改变了。时代改变的同时,游戏规则也改变了。今天房奴一代的噩梦后果还没有爆发出来,是因为房价还在上涨。它造就了炒房阶层这样一个既得利益团体,使认真工作,辛勤劳动变得毫无意义。

  我想我的孩子没有说错,时代改变了。传统的价值观念,甚至名利观念久已分崩离析,惟财是图,于今为盛。金钱变成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80后的人生启蒙,事实上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完成的。我们的公众号一如既往在一片诗情画意中模拟塞壬的歌声:“经全球美学大师设计的庭院已经呈现,不妨过来看看?”“城市最具潜力区域、国际一级资质物业、首席山水别墅。”这一切听起来美轮美奂,足以诱人飞蛾扑火。80后或者会沉溺网络,沉溺游戏,他们关注微信公众号,但是并不视其为日常生活之不可或缺。他们可能更有是非感和正义感,不再亦步亦趋追逐权势;不再愿意像他们父辈那样,在蝇营狗苟中度过一生。但是另一方面,耳濡目染巨大的社会落差,他们不可能无动于衷。是以勾心斗角的一应手段他们并不陌生,一夜暴富的各类成功学,同样也有市场。这里与其说是人格分裂,不如说是社群分裂。

  我的另一位在一家省报从业多年的80后学生,告诉我她大体关注四类公众号:第一类是服务类的,如肯德基、银行、药店、甜品店等,有优惠券和积分,是不得不用的。第二类是工作所需,比如一些娱乐公众号,它们提供的相关信息和思路,是编辑娱乐版面必须资源。第三类是个人喜好,比如一些星座啊、情感啊,这是闲暇时候会看的。最后第四类,多是莫名其妙添加的,能删就删,比如帮人投票啊之类关注的公众号。要是忘了删,就变成僵死号了。总之,尽管当今公众号鱼龙混杂,同质化严重,还是可以选出一些个性化的、适合自己的,再说后期内容做得不好,也会随时取消关注。

  但是星座、情感一应闲暇关怀,其实是虚幻的。情感的背后是资本。形形色色的标题党于此大行其道。《比起处女情结,男人更迷恋少女》开篇即原形毕露,原来是推销玻尿酸护肤品。《不要当法海!》貌似苦口婆心,劝人不要干涉朋友婚恋,可是长长铺垫下来,终也图穷匕见,过渡到一种蛋白粉广告。所以,如果朋友再跟你吐槽自己男朋友不好,就大方送一杯XX牌蛋白粉过去!《那该死的红颜知己》侃侃而谈如何应对男友的红颜知己,不可混淆阶级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眼看是一篇衣锦夜行的姐妹道鸡汤文章,然而突然峰回路转,倾力推介起一款微整形平台,在圈粉的同时悠闲完成了广告任务。这里的逻辑也现实得扎心:女人一辈子过得太不容易,还有什么理由不爱自己多一点?投资自己,先从变美开始吧。

  今天以80后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正在改写我们的生活性格。他们虽然有各种缺点,总体上看是正直坦诚,脚踏实地的一代。所以公众号如上所述,以文化资本博取的商业利益,终究还是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即便我们不可救药的好奇心,它成就了林林总总千奇百怪的微信公号,同样也毁了这些五花八门的八卦平台。遂令许多宏伟愿景,在大功告成之际,转眼就中途夭折。日前《关爱八卦成长协会》、《八卦孟姜女》、《八卦芒果酱》等25个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在内的账号被永久封号,即是一例。不为涉黄涉赌涉毒,不为意识形态,只为八卦毒舌,也就够了。即便资本阴谋隐藏其后,又奈若何?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