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见微知著——学术微刊发展现状与未来策略

作者:柴鹤湉 2017-09-08 14:39

来源:作者本人授权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互联网+时代是以移动终端为核心的时代。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底,4G用户在国内的渗透率已超过28%,4G累积用户数已达到3.56亿。微信作为一个充满创新功能的手机应用,已成为中国电子革命的代表。截至2015年9月底,微信每月平均“日登录用户”5.7亿,用户覆盖 200 多个国家、超过 20 种语言。各品牌的微信公众账号总数已经超过 800 万个,移动应用对接数量超过 85000 个,微信支付用户则达到了 4 亿左右。[1]微信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阅读方式、阅读习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阅读已经由过去的特定场所、特定时间的个体体验成为随时随地的群体体验。“微信公众账号已成为纸媒探寻信息传播新方式的试验场。”[2]人民日报、新京报、中国青年报、东方早报(澎湃新闻)等多家国内知名纸媒相继建立了微信公众号并获得了良好的反响。学术期刊也表现出异乎寻常的快速联动反应,相继建立了微刊公众号。

  一、学术微刊发展现状

  由于自然科学期刊与新技术的先天亲源性,它们成为采用新媒体创办“微刊”的第一批试水者。据统计,“截至2014年8月18日,国内共有90余家学术期刊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3]其中大多数为自然科学期刊。进入2015年,人文社会科学期刊闻风而动,多家期刊先后开通了微信公众平台。根据相关研究者的不完全统计,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开通微信公众平台的,目前占期刊总数的1/3左右。截至2016年1月17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评估报告(2014年)》中所收录的187家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期刊中,共有51家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约占27.3%。这些微信公众号,最早的微刊开通于2014年4月,晚的则于今年1月刚刚开通,而在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初这一时段内,开通的就有25家。[4]可以预见,2016年将会有大批的微刊公众号涌现出来。

  在已经建立的人文社科类微刊公众号中,属于较活跃的微刊有《壹学者》、《探索与争鸣》、《中国社会科学》、《学术月刊》等为数不多的几家期刊。《壹学者》由中国人民大学数媒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以每周4-5条的频次推送信息。推动的内容主要是学术研究前沿资讯、会议消息、人大“复印报刊资料”转载更新情况等。从2014年创办以来,壹学者发展迅猛,目前已经拥有80多万用户。《探索与争鸣》由《探索与争鸣》杂志社创办,采用每天1-3条的频次推送信息,推送内容包括纸媒发表的论文、微刊特约作者的独家原创作品、会议综述、约稿信息等。《中国社会科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创办,由于依托《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学术资源,推送的频次和内容质量都在国内微刊界首屈一指。每日推送内容包括时政要闻、政策解读、学术信息等林林总总,信息表现形式也丰富多样,有视频、动画、图表、图片等。《学术月刊》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学刊杂志社创办,推送第一条信息的时间为2014年9月22日,平均每月推送大约13條信息。推送的内容主要是纸媒已经发表的论文等,信息表现形式也相对单一。

  微信主要通过将手机通讯录人员、QQ好友等添加为联系人,又通过熟人添加建群将联系人进一步扩展。微刊社交集体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熟人形成朋友圈,二是志趣相投者形成各种“群”。腾讯微信数据报告显示,2015年订阅号80%的阅读量来自朋友圈(群),阅读后又会有61%用户转发到朋友圈。学术微刊公众号则属于第二种。公众号通过研究领域、研究志趣形成形形色色的学术群体——学术共同体。大家在同一学术社区分享学术信息、交流研究心得,可以完全实现现实学术共同体与虚拟学术共同体的共通混溶。学术微刊用户加关注后,微刊公众账号的后台编辑可以根据用户行为属性对用户进行分组,然后根据每组用户的实际需求推送相关信息。例如当用户关注“壹学者”后,将会定期收到相关学术前沿、研究热点、会议信息等学术资讯。除了以上单向度信息交通以外,微刊还可以进行双向和多向信息交通。由于在微刊学术群内部交流对象已知,对话背景相同,用户交流互动的活跃度较高,点赞,打赏、评论都能开诚布公,甚至比面对面交流更坦率直接。办好微刊将会推进学术资源瞬时共享、学术社区再现、学术共同体的形成。

  二、学术微刊发展中的问题

  (一)内容推送不够合理

  目前就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微刊来考察,普遍存在推送内容陈旧、不及时、推送时间不固定等问题。大多数学术微刊推送的内容主要是纸质期刊已经发表的文章,这往往导致微刊内容与读者的关注点契合度不高。学术研究并非学者不问世事的自我娱乐,应当适时对社会问题做出科学理性的回应。浏览众多学术微刊,能够敏锐体察社会发展与学术研究的最佳结合点的学术微刊可谓屈指可数。其中《探索与争鸣》的做法值得称道。2015—2016年初,中国楼市走出低迷,北上广等一线城市一路高歌猛进。《探索与争鸣》的微刊于2016年3月2日推出复旦大学教授尹伯成教授发表在该刊2010年11期的《中国楼市将走向何方》,时隔六年再次品读,仍有切中时弊之感。3月7日微刊再次推出复旦大学教授尹伯成的最新原创文章《上海楼市为什么突然升温》。该微刊成功地将学术研究与社会热点紧密结合起来,既凸显学术研究的现实关怀,也印证了学术研究的现实价值。

  此外,学术微刊推送的时间和频次有待进一步改进。传统纸媒学术期刊出版周期一般是月刊、双月刊或者季刊。这样的更新频率显然不能适应碎片化阅读的互联网时代。微刊诞生伊始就肩负着提高学术传播速度、开拓学术传播广度、增强学术传播精准度的先天使命。然而,微刊的实际运营情况并没有想象中那么乐观。据统计,自然科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2/3的服务号自开通以后未进行更新(未向粉丝进行过信息推送),3个服务号在最近一两个月进行过信息推送,1个服务号近4个月未再更新。80余个订阅号中,“约半数的订阅号在最近10天均有更新,有10余个订阅号从未进行过信息发布(个别为新开通账号),另有11个订阅号近2个月未再有更新”。[5]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的微刊运营情况也大体如此。50余家微刊,其中有10家开通后几乎沒有推送任何信息,有8家以平均每月一两条的频次推送信息,其余20余家持续经营的微刊,每个月推送的信息数量也都不太多,或者四五条,或者七八条。[6]这种局面如果不尽快改进,学术微刊很可能会成为僵尸用户,淹没在互联网日新月异的浪潮中。

  (二)技术革新不够快捷

  大多数学术微刊的界面依旧是以文字为主要表现形式,较少采用视频、音频、动画、图表等多样化、直观化的呈现方式。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受制于学术研究自身内容的深奥难懂,另一方面也与学术微刊的品牌策划意识不强、技术人才投入不足、后台编辑加工力量薄弱有关。很多学术微刊的运营都处于创刊时并无长远规划、运营时纸刊编辑兼职而为的状态。学术微刊的定位以及运营模式都处于摸着石头过河阶段,长此以往势必成为可有可无的鸡肋。

  (三)盈利效益不太理想

  学术微刊要想在千万家订阅公众号中立足,前期所需的人才、技术等成本是巨大的。如澎湃新闻上线时项目总投资超过2.8亿。[7]国内几家著名的学术微刊投入也有上千万。虽然微刊已经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应用连接平台,但是与商业门户网站相比,微刊还未将用户优势转化为商业优势,盈利效益并不太理想。据有关统计数据显示,在西方经济发展史上,一个国家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居民消费将进入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消费并重时期。201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575美元,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空间。如果微刊能够利用新技术,巧妙转化用户优势为商业优势,将会真正实现期刊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三、学术期刊未来发展走向

  (一)重视内容推送,发挥学术引领功能

  新技术的不断革新正在彻底改变人们的阅读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据国内首份《中国城市阅读指数研究报告》显示,手机作为新兴移动阅读方式,其影响力已经远远超过了纸质图书,甚至包括电脑。据分析,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通过电脑阅读的人数就开始下降,人们采用手机阅读人数是阅读行为人的38.7%,通过纸媒阅读人数是阅读行为人的27.3%,使用电脑阅读人是阅读行为人的17.2%。“从微信的传播特征和用户特征来看,微信将是舆论生成和活跃的重要平台,也是舆论传播扩散的重要渠道”。[8]通过微信技术建立的微刊也必将成为传播学术信息、孕育学术前沿、汇集学者专家的重要平台。然而,今后学术微刊要想在弘扬学术、助力研究方面发挥较之纸媒更为重要的作用,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在内容打造和推送方面力争精益求精。如前所述,学术微刊普遍存在推送的内容单一和时间不合理等问题。一般学术期刊的来稿量与采用量的比例通常是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大量投稿都会囿于刊物篇幅、栏目设置等客观原因而无缘与读者见面。学术微刊可以有效利用这一部分学术资源,将这些文章进行二次筛选加工,或推全文或择其要点推送给读者,由此可让更多的学术研究得见天日、找到知音。学术微刊也可以根据近期的学术会议、研究动态、读者反馈情况,编辑推送原创性的学术研讨文章,从而形成以微刊为核心的资源丰富广泛、探讨自由深入的微学术共同体。其次还应当利用大数据技术,关注、研究、贴合读者的阅读行为模式,提高学术微刊内容推送的命中率和有效性。一切营销和运营活动,能够成功抢夺用户的眼球,吸引用户注意,“优雅地”争取曝光却不让用户感到反感或厌烦,是带来高转化率和营造微刊品牌印象的关键。根据2015年腾讯《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用户每天的微信行为习惯是在晚上20:00-22:30之间进行微信资讯的深度阅读。学术微刊要想“在用户自发想要做什么的时候,恰好展现给他所需的”,[9]就得在内容推送的时间和频次方面贴合用户的阅读行为习惯,深度阅读的成功推送更需要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保驾护航。

  (二)发展新技术,简化学术微刊的应用功能

  现代终端平台应用功能的发展趋势是不断简洁化和智能化。学术微刊的未来发展要与互联网络日新月异的技术紧密结合。如可以效仿新闻类微刊通过运用视频、音频、3D动画等技术手段,优化订阅用户的阅读体验,增加用户对学术微刊的忠诚度。2016年的两会期间,新浪新闻制作的《2分钟,带你看懂政府工作报告》,采用3D动画技术将冗长沉闷的政府工作报告简化为2分钟的3D动画短片,让人一目了然印象深刻。学术论文大多行文晦涩难懂,篇幅冗长沉闷,如果能将其核心内容可视化,定会使学术论文变得趣味横生,得到更多读者的青睐。还可以增加读者与学术微刊的互动。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方式应当是开放多向的,学术微刊的未来发展不应该是平台单向发布、读者被动接受的模式,而应当是利用新技术实现微刊与微刊,读者与微刊,读者与读者之间的同时多向互动。学术微刊可以随时发起学术前沿话题探讨,读者作者可以随时实现角色转化,在没有禁锢和划线的微刊平台,评论和探讨都会促进思想碰撞、灵感萌发。惟其如此,方能发挥学术微刊迥异于纸媒的新技术优势,让微刊真正成为引领学术创新、思想变革的利器。

  与传统媒体相比,学术微刊拥有的先天优势在于强大的用户效应。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术微刊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自身的用户优势和独特的传播途径,加强内容推送选择和甄别,实时采用最新技术,将会产生带动其他弱势发展的涓滴效应。

  [1] 《腾讯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http://data.qq.com/article?id=2866,2016年1月23日登陆

  [2] 陈力丹,熊壮.2014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十个新鲜话题[J].当代传播,2015(1):1.

  [3]马勇、赵文义、孙守增. 学术期刊对微信公平台的功能选择分析. 科技與出版, 2014( 9)。

  [4]许丽梅. “微期刊”的催生与策略——兼论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数据化. 澳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6(1).

  [5] 马勇、赵文义、孙守增. 学术期刊对微信公平台的功能选择分析. 科技與出版, 2014( 9)。

  [6] 许丽梅. “微期刊”的催生与策略——兼论人文社科类学术期刊的数据化. 澳门理工学院学报, 2016(1).

  [7] 邱亦楠,徐萌.澎湃新闻:新品牌新营销新传播发言人孙翔阐述四大谜团. 中国传媒科技,2014(18).

  [8] 王勇,徐敬宏. 微信撬动社会舆论新格局. 网络传播,2014(1).

  [9] 《腾讯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http://data.qq.com/article?id=2866,2016年1月23日登陆。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