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9日上午,为期两天的“中国哲学的原创、诠释与转型”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哲学史学会2017年年会在首都师范大学正式拉开帷幕。本次会议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和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及首都师范大学当代儒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等高校的百余名学者参加了会议,陈来会长,郭齐勇、陈卫平、李存山、杨国荣、张学智等副会长与会。
首都师范大学校长宫辉力、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分别在开幕式致辞,开幕式由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院长陈鹏主持。
宫辉力校长在开幕式致辞中说,在这金秋时节,在党的十九大即将召开之际,在我校举行这样一个研讨中国哲学的传承与发展的盛会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这次年会能够在首都师范大学召开,是我校哲学学科的一件盛事,必将给我校中国哲学学科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增添新的动力。
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陈来在致辞中说,习总书记2013年以来的系列讲话,特别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美德,提出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文化基因,是我们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厚滋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中华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和泉源。习总书记的讲话从根本上给我们发展中华文化从根本上指明了方向。这次会议的主题是“中国哲学的原创、诠释与转型”,正是试图表达这样的信息: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发展一方面要继承我们优秀传统;另一方面也要面向对时代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围绕着“中国哲学的原创、诠释与转型”这一会议主题,百余名学者通过大会主题发言以及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探讨。
9日上午的大会发言由甘肃省委党校范鹏和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梁涛主持,发表演讲的嘉宾有清华大学国学院陈来、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及国学院郭齐勇、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杨国荣、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李存山、北京大学哲学系张学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朱汉民、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白奚。
围绕着本次大会的主题,每位演讲嘉宾都根据自己的近期研究做出了精彩发言。陈来教授通过回顾以冯友兰为中心的关于传统文化继承的思想讨论,并结合哲学诠释学的视野,认为当代中国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是从“批判的继承”转变为“创造的继承”,使中国文化在保持认同的同时不断发展创新。郭齐勇教授针对中国哲学的问题与方法做出了精彩演讲,认为中国哲学的中心问题及问题意识与西方哲学是有同有异的,且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中国哲学有自己的独特性,但这绝不是说中国哲学没有普适性与普世价值。在研究方法上,中国哲学则要与西方交流沟通,取其精华,批判继承。杨国荣教授在发言中说,中国哲学的研究,需要超越“以西释中”或“以中释中”这一类“中西之辨”而走向“世界哲学”的视域。在中西会通、古今交融的过程中,中国哲学的发展将同时融入世界哲学之中,并呈现世界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