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22日,第三届“经济与历史”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会议讨论了中国经济发展道路与对世界经验的审视。
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主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中国演化经济学年会、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经济史学会外国经济史专业委员会、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中国科技史学会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专业委员会联合协办。
会议以中国经济的历史经验与发展为主题,深入探讨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与世界经济经验的比较,并延伸至相关经济思想、发展模式等重大问题。会议旨在推动中国本土经济学和经济思想的创新,为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史学和经济思想史学的发展作出贡献。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贾根良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贺耀敏教授出席论坛并讲话。贺耀敏教授表示,中国经济的发展需要更加包容的心态,也需要对本土发展经验进行更富启发性的总结和反思,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经验,开展真正有建设性意义的探讨。他希望与会专家通过深入研究,为中国与世界的经济发展提供有创建、有价值的建议,推动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的学科建设。
21日上午的论坛,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萧国亮教授、索邦大学的Dominique BARJOT教授、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王玉茹教授、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张林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学军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何平教授、经济学院方福前教授、贾根良教授和陈勇勤教授分别围绕相关主题进行发言。
下午的会议由五个分论坛组成。
第一组论坛由南开大学经济学院王玉茹教授主持,主要围绕近代中国经济转型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第二组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武力研究员、经济研究所赵学军研究员主持,研讨主题涉及对中国经济体制与道路的回顾与总结。第三组论坛由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张林教授主持,重点围绕经济思想史与中国发展道路展开讨论。第四组论坛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贾根良主持,主题涉及从经济政策史和经济政策思想史思考产业政策研究前沿问题。第五组论坛由来自索邦大学的Dominique BARJOT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王珏老师共同主持。
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从中国视角出发可以检视欧洲从18世纪到20世纪发展范式与表现——尤其是经济发展理论与工业化之间的有效性和边界。
参加各论坛讨论的还包括来自鲁昂大学、早稻田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学者。与会学者认为,从历史视角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探讨还远未结束,而旧有观念中的误区也需要得到澄清。世界经济发展道路更需要中国经验的支撑。中国应以更自信和科学的态度,构建适合自身发展道路又能够融入世界发展进程的理论经验和话语体系。
22日上午的会议由青年学者论坛和大会总结以及闭幕式组成。与会专家围绕论坛报告进行了评论及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