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前几天有篇文章叫《罗振宇的骗局》。我一看题目,以为是哪个买锤子手机的把罗振宇和罗永浩搞错了。其实锤子手机不错的,你非要拿IPHONEX的标准去对照M1,是对罗永浩的不公平。
后来发现人家说的不是罗永浩,仔细读读发现说的也不是罗振宇,而是“碎片化学习”和“知识付费”。用文章里的话说,“大部分知识付费都是大忽悠”,“满足了人们不喜欢读书却要被称为读书人的虚荣心”,“勾兑成鸡汤”,然后给出了一个解决之道:“拒绝思维懒惰、习惯深度思考”。
这其实是一篇翻新的老文章了,的确非常具有迷惑性,因为它的后半部分——呼吁大家深度学习的部分没有太大问题。所有人都认可目标定位、问题驱动的系统化学习,这是学校之所以存在、调研之所以必要的意义。但这篇文章有点坏。因为它做了一件存在巨大逻辑漏洞的事情——
把碎片化学习放在了系统化学习的对立面。
因为你开始碎片化学习了,所以你就轻视系统化学习了,继而你就变笨了变得不会思考了。
这个因果关系成立吗?你会因为订了得到的课程不去学校读书吗?你会因为听了喜马拉雅FM的音频不去现场调研吗?
并不会吧。
那个被作为典型的“我朋友刘刚”,听了一天付费内容“充满充实感”的刘刚,最后幡然醒悟觉得“一点卵用都没有”的刘刚,浑身上下都洋溢着虚构的色彩。带一点脑子就能想到,碎片化学习是学习样态的补充,它不可能也没必要取代系统化学习,更不可能产生对立冲突的关系。
那么如果不带脑子呢?刘刚真有其人呢?那我只能遗憾地认定一个事实:刘刚先生只有对学习的妄想,没有学习的意愿和能力。什么叫学习的妄想?就是以为“听了”就是“学到”。这和碎片化没有关系,哪怕在学校读书也有这种人——老师讲完,我没有取得好成绩,那就是老师的问题。
听了马云没有成为马云,你觉得是骗局;初中时听了牛顿你也没成为牛顿啊,你有说是骗局吗?
学习的核心,第一步就是“知道”,即视野的拓展;第二步叫“消化”,在未来逐步体现出知识的作用。你不能拒绝第一步。勾股定律许多人一辈子都用不到,你学的时候会说“这有什么卵用”吗?
对普罗大众来说,元素周期表有什么卵用呢?读《红楼梦》有什么卵用呢?按刘刚先生的思路,绝大多数知识“都没什么卵用”。
二
知识的首要价值,就是“知道”。所谓的“问题驱动”,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当下的问题而学习”,而是“通过学习提前获得在未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未来会不会遇到这个问题?不好说。但学习有没有必要?当然有。“看见别人学什么自己就学什么”有没有用?当然有用。
“知道”本身,意味着一个人的知识边界得到了拓展。它不仅仅是社交话题得到了丰富,更重要的是,在面对因知识交叉产生的新领域和新机遇时,能显得客观冷静一些。
就拿公众号来说,为什么有人能抢到红利,有人却反应慢几拍?甚至有传统媒体的领导说“我们坚决不开公众号给腾讯免费导流”?为什么面对机遇大家的认知不一样?是因为有人已经学到了关于移动互联网的知识。这些知识有没有必要学?在互联网没有和媒体产生交叉之前,可能是没必要的。
这就叫学习的储备。再碎再杂再浅的内容,都有获知的价值。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它们会不会在未来起作用。我们不能因此指责付费知识“药不对症”,在学习领域,认知边界本身就是最要紧的症状。
至于“代替你思考的知识没有价值”,更是一个概念上的陷阱:因为我们所有获知的知识都是经过前人思考的。我们的认知也是在思考的迭代中不停进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别人思考后的产物?金圣叹点评的《水浒传》是不是别人思考的产物?我们为什么不能只看课本,还要老师上课?是因为我们需要老师把他的思考告诉我们。
你获得了别人思考过的知识后,会不会自己去思考,那是你自己的事情,和知识无关。你可以赞同可以补充可以反驳,碎片化知识从来不会剥夺一个人放弃思考的权力。知识从来不会给人直接的答案,决定放弃思考的,只有你自己。
读书时大家都交一样的学费。有人读得好,有人读得差。有人一百分,有人不及格。道理是一模一样的。
三
我们再说说那位刘刚先生吧。
假设他不再沉迷于碎片化学习,上班的路上也不看得到了,下班的路上也不听喜马拉雅了,睡觉之前也不上知乎LIVE了,他是不是就能开始深度学习、独立思考了呢?
他应该会开始玩游戏打麻将在阳台上抽烟了吧。因为“这点碎片时间能干什么?”
“碎片化学习”从来不鼓励人们轻视深度学习,它只是给人们利用时间提供了一种可能:当这些零碎的时间支撑不起深度学习的时候,你也可以选择不打游戏不打牌,来多多少少拓展一下认知。
有些课程质量不高,那是课程本身的问题,是人们的贪念被利用的问题。什么“499元学会抓涨停板”之类的,市场终究会淘汰它。但无论如何,知识付费、碎片学习本身,担当不起“骗局”这样的骂名。那些花了三四个月磨出来的课表,也担当不起“骗局”这样的骂名。
别人给我用15分钟总结一本书,当然和我去读完这本书不一样,这是幼儿园小朋友都知道的常识。我根本不可能拿后者去要求前者,就像拿IPHONEX要求M1一样。但那15分钟已经拥有了足够的魅力与价值:有些书,我可能会去买,解读就是最好的推荐语;有些书,我根本看不懂,解读就是最好的编译机。
像量子力学的书,我买了根本看不懂,感觉这辈子也用不上,于是我听了15分钟的《宇宙的结构》。按刘刚的说法,“这有什么卵用”。
但我不会去报个班深度学习量子力学的知识啊,我只能用这种方式去拓展自己认知的边界。可能刘刚还觉得这种学习和“问题驱动”不符,因为没有学习的必要性——怎么说呢,我听完之后,重新读了一遍刘慈欣的《球形闪电》,觉得自己总算明白它为什么是一本科幻小说了;过几天科学家又发布了关于引力波的消息,我也觉得不再是完全听不懂的天书了。
浅层学习和深层学习一起,组成了学习的整体。“广”与“专”并不矛盾。碎片化学习和付费知识冲击的并不是深度学习的时间,而是那些以往无法用于知识获取的时间。它并不会让人的思维更懒惰,也不会让人更弱智。相反,它挖掘了那些休闲打牌看电视发呆傻等的时间,给知识获取提供了新的可能。
认为它是“骗局”的,无非是一种贪念:以为碎片化学习能取代四年本科,以为付上199的年费能替代大学一年的学费——一旦发现不是这样,就哀叹“有什么卵用”。
唉。真是又贪又笨。
一个背景声——“刘刚小时候读书成绩一定很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