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亚洲教育论坛:嘉宾深度探讨教育国际化路径

作者:阳帆 肖雨杨 2017-10-31 17:04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在2017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与会嘉宾深度探讨教育国际化路径——培养学生全球胜任力

  “大学同寝室的中东和中国学生,毕业后在上海自贸区成立了一家外贸公司,这就是寝室里的‘丝绸之路’。”10月28日,在2017年亚洲教育论坛年会上,上海纽约大学校长俞立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教育国际化的例子。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外合作办学、留学潮等成为热门话题。推动教育国际化,不同国家和地区如何合作,学生应具备哪些素质?与会嘉宾进行了深度探讨。

  教育全球化弥补不同地区教育间的缝隙

  先看一组数据,2016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54.45万人,比2012年增长36.26%;来华留学生突破44万人,比2012年增长35%,中国已成为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记者了解到,目前已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建立了教育合作关系,有47个国家和地区与中国签订了学历学位互认协议。

  在论坛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表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拓新时代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世界教育的共同价值追求”克罗地亚驻华大使奈博伊沙·科哈罗维奇表示,教育是中国和克罗地亚交流合作的重要部分,2017年克罗地亚招收了超过2000名中国留学生,希望未来两国教育合作取得进一步发展。

  在昆山-杜克大学执行副校长丹尼斯·西蒙看来,优秀教育资源分布广泛,学生的留学需求越来越大,许多大学和教育机构在寻求更广泛的合作,教育全球化已成为弥补劳动力和教育之间缝隙的工具。

  国际教育合作要立足长远和认同多元文化

  教育国际化带来更多教育资源、合作机会,增进国家(地区)之间教育交流的同时,也会产生理念上的冲突和交流形式的浅表化。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李涛就观察到,中国和南亚教育合作存在短期交流多、长期攻读学位少的情况,合作内容也较少涉及中国和南亚发展急需的技术领域,“中国和南亚的教育合作平台机制、合作项目有待增加,时效性有待提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中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孔寒冰也提到,国际教育合作特别是跨国人才培养,要立足长远,不能急功近利,“几个月、一两年不可能培养出合格的国际人才”。

  随着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增大,有更多国家选择到中国办学,如何兼容不同文化和教育理念,成为中外合作办学的一大课题。俞立中认为,中外合作办学要学会兼容,在教育体制、文化差异、国家制度方面都存在不兼容的地方,要找到一些基点,就是认同世界上的多元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有差异,但没有优劣之分,要找到文化之间的共同点”。

  适应教育国际化学生要理解不同文化

  学生又该如何适应教育国际化?“我们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善于跨文化沟通的学生,也需要一大批真正懂得中国、理解多元文化、愿意在各国之间搭建桥梁的学生。”俞立中表示,全球化时代要培养学生的全球胜任力,高等教育发展应建立在多元文化基础之上,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不同文化,接触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以此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海龙教育集团副总经理刘大文提出,要引进国际教育人才,通过他们的国际视野,带动、影响我们的学生。加拿大加皇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彭建华认为,国际教育不仅关乎学习语言,国际课程不光是学习语言,要建立世界视野的全面教育体系,学生在理解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要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在所有地方成为良好的沟通者。

  谈到应对教育国际化的核心素养时,北京王府学校副校长张云魁表示,国际课程的评价标准不是一门考试决定的,要引导师生去理解教学过程,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