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新研究发现,某些情况下,在发布科研成果时如实表明个人价值观的科学家获得的公众信任较少。
《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期刊10月25日在线刊发了美国密歇根大学莱曼布里格斯学院副教授凯文·埃利奥特(Kevin C. Elliott)的论文《环境研究中的价值观:公民对公开个人价值观的科学家的看法》。作者介绍说,随着科学界立场极化加剧,越来越多的公众以批判性眼光看待科学研究,特别是气候变化、疫苗等敏感议题的研究。因此,对科学家来说,坦率表明个人立场似乎是一种负责任的行为,但实验结果显示,这种做法未能提高公众对科学家的信任度。
埃利奥特等人展开了一组实验,背景是虚构出的科学家正在进行双酚A研究,并就双酚A是否有害健康、双酚A的应用是否应被监管得出了不同的科学结论。双酚A是一种有机化合物,被广泛用于食品、饮料的包装,但其安全性存在争议。每个实验存在两种情境,一种是科学家在公布研究结论前声明自己认为对于社会什么是重要的,另一种是科学家没有做出如上声明。每个实验的参与者均在500人左右,他们就虚构科学家的可信度进行评分,最低分1分“完全不信任”,最高分7分“完全信任”。当科学家声明个人价值观时,许多参与者对其信任度降低了一分,但这种关联并非绝对。研究结论涉及双酚A的危害时,科学家公开个人价值观后公信力降低;研究结论涉及应用双酚A是否应被监管,或研究结论与科学家价值观不一致时(例如,科学家表示公共健康是最重要的,但研究发现双酚A对健康无害),公开个人价值观不会明显减弱科学家的公信力。
埃利奥特表示,尽管实验表明,坦诚个人信念可能有损科学家的公信力,但科学家仍应公开个人价值观,并在科学研究特别是争议性研究中,以负责任的态度“管理”个人价值观。公众则不应排斥公开价值观的科学家,而应鼓励科学家就个人价值观对科学研究的影响展开透明、深入的讨论。
“我们知道科学家并不是只会做事、没有观点的机器。科学家需要寻找处理个人价值观的恰当方式,以保持研究客观性,从而维护公众对其工作的信任。”埃利奥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