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帝飞升图
全球华人被称作“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你可知道,这些说法不是自古以来就有的,而是近代才被“发明”出来。龙,为什么在古代会成为皇权象征,在近代成为华夏民族的象征?
本文来自腾讯网旗下“短史记”栏目(ID:tengxun_lishi),作者杨津涛,原标题《“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这类说法,直到民国才开始出现》,大唐雷音寺经授权发表。
在中国早期典籍中,龙通常是作为给神仙、帝王代步的交通工具出现,如韩非子说,“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在《山海经》里,有“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又有“流沙之西,有人珥两青蛇,乘两龙,名曰夏后开”等记述。孔子告诉弟子,黄帝“乘龙扆云”、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秋冬乘马”。这个时候,龙的地位和马差别不大,只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在传说中,龙是可以被豢养,所谓“古者畜龙, 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龙甚至能被食用。
秦汉时期,龙的地位得到提升,与帝王身世发生联系。秦始皇有“祖龙”之称。汉高帝刘邦的出生,则被渲染为“其先刘媪……(被)蛟龙踞其上,已而有孕,遂生高祖”。
■ 商朝的龙纹图案
但这种龙与皇权之间的联系,并不稳定。譬如,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并非官祭的对象,而仅充当某种工具,如汉武帝时制定的“郊祀之礼”中,龙乃是车夫和护卫的角色;直到宋朝,宋太宗令“祭九龙”;宋真宗又令“凡修河致祭,增龙神及尾宿……等诸星在天河内者,凡五十位”,龙才成为地位普通的受官祭者。
■ 清朝雍正帝所穿龙袍
再以龙袍为例。元朝以前,龙袍并非只有皇帝能穿。依照礼法,帝王、贵族、高官在衣冠上使用的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等12种纹饰,被称为“十二章纹”。其中日、月、星辰地位最高,归帝王独享,至于山、龙等,诸侯、大臣也能使用。梁武帝时有人建议让王侯用凤凰代替龙,唐高宗时有人建议用麒麟代替龙,都因阻力过大,最后不了了之。北宋时被迫采用一种折中的办法,允许正、从一品官员用龙,但只能是“降龙”,把“升龙”留给皇帝。
龙成为皇家专属是从元世祖开始的,他下令民间禁止销售纹龙的布料。元仁宗又下令,官员服饰一律不许饰龙。但元朝规定龙是“五爪二角者”,无论民间,还是大臣都借机钻空子,制作或穿着只有四爪的龙纹服饰。迟至明、清,龙纹才被帝王大范围应用在衣服用品、宫殿装饰上。一项统计显示,仅故宫中的太和殿,各种龙纹、龙雕中出现的龙就有13844条。甚至于故宫中的痰盂、烛台上都绘有龙的图案。
龙虽然与皇权的勾连较多,但帝制时代民间百姓对龙的祭祀,却并没有以之为“共同祖先”的意思。在民俗中,龙往往代表着一种负有具体职务的神祗,甚至以兴风作浪的“恶神”的形象出现,而被传说中的“英雄人物”所斩杀。
■ 修复后北洋水师旗舰“定远号”桅杆上的黄龙旗(图片来自《舰船知识》)
经元、明、清三代帝王强化后,龙成为皇室的象征。晚清时,出于外交需要设计了黄龙旗,龙进一步成为清朝的标志。至于龙变为所有中国人的图腾,中国人成为“龙的传人”,则是民国之后的“发明”。
起初,在大多数学者看来,龙仅仅是中国史前众多图腾之一。如吕振宇认为,“马,牛,羊,猪……林,河,山……龙,冯,蛇,风……等”都是中国的“原始图腾”;在图腾问题上下了很大功夫的李伯玄,最重视的是凤图腾和玄鸟图腾,龙图腾仅偶尔提及。姜亮夫较早致力于论证龙是中国的图腾,其理由是:“夏”字本义“一定是个爬虫类的东西”,而夏的宗神禹,也是龙蛇一类。但这种观点,既缺乏说服力,也未造成多少影响力。
■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出“龙图腾”概念
闻一多是“龙图腾”这一概念最重要的发明者。在《伏羲考》中,闻一多说: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具体来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龙的传人”说法如今已被所有华人接受。图为时任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参赞田小刚2012年在牛津大学中国留学生春节联欢晚会上致辞。
1978年,歌手侯德健创作歌曲《龙的传人》,“龙图腾”终于如决堤之水,被所有中国人所接受。这首歌被收入各种歌曲集,如1981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的《台湾歌曲选——校园歌曲台湾民歌》,1982年四川广播电台编的《广播歌曲集》,1982年河北省群众艺术馆编的《田园新歌》等等。1988年,侯德健获邀在春晚上演唱了《龙的传人》,更是红遍大江南北。有学者认为:这首歌迎合了改革开放初期,中国人“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心情”,“自然引起了人们的强烈共鸣”。
由于侯德健的身份是出走大陆的台湾歌手,因此“龙的传人”这个词在最初具有一定统战含义,常被用来指称两岸中国人,或海外华人、华侨。如1985年《望长城内外——爱国主义随笔》一书中,说从台湾驾机回大陆的黄植诚、李大维等是“龙的传人纷纷回到了龙的故乡”。后来这个词在各个场合,都成为中国人的代称。
简言之,作为皇权象征的龙,古已有之;作为民族图腾的龙,则是近代救亡图存目的下的重新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