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抢鲜看 | 人大复印刊最新目录和文章摘要

2017-11-10 17:12

来源: 微信公众号“人大复印报刊资料”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历史学

2017年第10期

  史学理论

  从 “摒秦” 论看董仲舒历史时间观的对立与统一

  【作 者】邓 锐

  【摘 要】董仲舒生活在皇权兴起的西汉,大体同时代的罗马三大史学家也生活在皇权兴起的历史环境中。四位思想家都注重通过分析历史时间来理解当下政治情形,并且都在各自的史学传统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东西方历史时间观的形成有奠基性作用。董仲舒的历史时间观与罗马截然不同,以当代史学理念观照,其思想可被看作一个史学特例。其特殊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关于秦朝的记述存在矛盾。董仲舒的历史时间分为两个系统,秦朝在两个系统中分别显现为 “存在” 与 “不存在” 的性质。这一矛盾源于其历史时间观中形而下的自然时间与形而上的意义化时间的对立,由此表现出一种历史时间观的分裂。这种对立与分裂是中国古代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自然理性相合的产物,在思想和逻辑层面实则具有一定的统一性。

  【作者简介】邓锐,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西安 710062)。

  【基金项目】本文为陕西师范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 10SZZD01)的阶段性成果。

  “资本主义” :一个基本概念的生成及其使用

  【作 者】曹龙虎

  【摘 要】虽然各类工具书在介绍 “资本主义” 概念时都直接将其表征的经济生产方式至少追溯到 15、16世纪,但事实上,该词直到 19世纪后半叶才零星出现在一些学者的著作和论述中间。20世纪以后,该词在社会主义革命运动广泛兴起的背景下,作为 “社会主义” 的对立词汇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基本概念。作为一个政治色彩浓厚的基本概念, “资本主义” 最主要的使用领域是 “政治—社会” 领域。除此之外,“资本主义” 概念还在学术界被广为使用。极强的知识生产功能是这一基本概念的重要特性,通过储存或者统摄其他概念和其诸多的衍生形式,以及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频繁使用,“资本主义” 概念的基本含义不仅得以明确,也真正转化为一个人们不假思索便可脱口而出的词汇。

  【作者简介】曹龙虎,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讲师。

  【基金项目】本文是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中国话语体系建设与全球治理》(项目编号: 16JZD008)的阶段性成果。

  史学史研究

  清末 “历史哲学” 概念的创制

  【作 者】顾少华

  【摘 要】“历史哲学” 在传统史学近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该名词不属于传统汉语资源, 是清末舶自日本的新词,在中文语境中最初出现是1900年左右。其源头可追溯至威尔逊、 弗林特的 “philosophy of history” ,前者表征伏尔泰《风俗论》的历史叙事模式,后者指称以哲学思维解释历史。19世纪末,威尔逊、弗林特之书传至日本,分别由铃置仓次郎、家永丰吉译为和文。铃置、家永笔下的“历史哲学”是经盛行日本的文明史话语规训的新概念,并掺杂 “脱亚入欧” 的政治隐喻。1900年前后,铃置、家永的 “历史哲学” ,由康、梁一派引入,并依附文明史话语,作为一个新概念符号进入《新史学》文本,由此获得自身在中文语境中的最初合法性。

  【作者简介】顾少华,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 300071)。

  历史分期观念与 “中国近世史” 的生成

  【作 者】向鸿波

  【摘 要】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学者借用西方近代史学理念,按时间划分东洋(支那)史,开启了全新的叙述模式。清末历史分期观念逐渐传入中国,随着学制变革和教科书使用得到广泛传播,产生深远影响。“中国近世史” 在此过程中逐渐生成,由单纯的时间划分演变为兼具时间、空间、政治和思想属性的概念集合,成为近世历史反思的重要媒介。

  【作者简介】向鸿波,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广州 510275)。

  【基金项目】中山大学 “三大建设” 专项资助。

  现代史学批评的另一面相 ——民国学人日记中的唯物史观史学

  【作 者】何 刚

  【摘 要】民国学人日记大致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当时不断勃兴的唯物史观史学的心境感受,呈现出现代史学批评的别样图景。占据学界主流的新考证史学家虽然在公开学术场域对唯物史观史学的批判挑战置之不理,但是私下学术空间里却对唯物史观史学极为留意,他们的评论褒贬不一, 且带有一定门户之争和意气成分;另一方面,随着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一些学人特别是年轻学子表露出的对考证史学的不满和批判,暗合着对勃兴的唯物史观史学的认可和期许,以及在此基础上整合各史学流派,建设未来新史学的希冀。这股存在于考证史学主流之后的潜流预示着中国史学即将迎来新的发展路向。

  【作者简介】何刚,乐山师范学院四川郭沫若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学史(四川 乐山614000)。

  史学家研究

  20世纪前期新史学郑樵接受史之分析

  【作 者】向燕南

  【摘 要】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的意义,是在读者阅读的具体过程中不断生成的。在中国古代史学史谱系所处位置并不显赫的郑樵,进入20世纪后获得新的接受和解读,其学术地位空前提高,甚至被认为是与司马迁并称的中国最有成就的史学家。在20世纪前期对郑樵的接受中, 民族主义和西方史学文化在场下的比较,在其接受历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也是最显著的特点, 而所谓具有西方 “科学” 及 “新史学” 的精神,则是郑樵为新史学所接受的重要因素。

  【作者简介】向燕南,历史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易学文化研究院教授(北京100875)。

  【基金项目】北京师范大学自主科研基金项目 “郑樵学术接受史:南宋至 20世纪前期史学批评中的郑樵研究” (SKZZY2015039)。

  徘徊在科学化追求与民族情感之间 ——李济学术思想探析

  【作 者】朱茉丽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下,学界形成了一股科学风潮。深处此时代热潮中的李济不仅自觉主动的追求科学化研究,且能积极践行科学的学术主张,甚至表现得有些 “过于科学” 。另一方面,由于某些西方学者对中国文化的鄙夷,使得有深厚民族情感的李济在学术研究中时常流露出与之角逐之意。特别是他在致力于重建中国上古史的学术研究中,这种科学化的追求和民族情感的碰撞尤为突出。尽管李济试图以其独特的科学普适性观点缓解二者之间的紧张关系,然而却无法根本解决这一问题。

  【作者简介】朱茉丽,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学术史(山东 济南 250100)。

  考古学研究

  信息技术支持的博尔塔拉河流域考古调查

  【作 者】贾笑冰

  【作者简介】贾笑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 100710)。

  东北地区古代文化举要

  【作 者】魏存成

  【摘 要】中国东北地区,从几十万年前古人类在此扎根生活开始,历经民族的出现及其政权的建立到全国大统一的形成,孕育了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东北地区古代文化,先是表现为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考古学文化,之后便是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既是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同时又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魏存成,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教授、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博士生导师、高句丽渤海研究中心荣誉主任,研究方向为魏晋至隋唐考古、高句丽渤海考古与历史以及朝鲜半岛、日本考古与历史(吉林 长春 1300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15@ZH007)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