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与网文竞争,失去了读者
很多出版人应该是看不上网络文学的,特别是一些比较自认为正统的出版社。
但是在上周,主要做网络文学的阅文集团在香港上市,现在的市值大约是1000亿港币,约合人民币850亿。当然了解阅文集团的人也知道,这么高的估值主要后面站着腾讯爸爸(腾讯持有阅文集团52.66%的股份)。从业绩上看,阅文旗下拥有960万部文学作品储备,覆盖200多个内容品类和640万位作家,作品数占据国内超过70%的市场份额。阅文产品及在腾讯产品上的自营渠道平均月活跃用户达1.918亿人。
作为一个出版人,你知道以阅文为代表的网络文学对出版业有什么影响么?如果你不知道,我来告诉你,网络文学在过去的几年,已经抢走了市场上大多数的休闲阅读类读者。
可能很多人觉得这类读者并不会很多,或者认为这类读者本身也不是纸质书的读者。但是请不要忘了,小说或者文学市场,本身就是内容阅读最大的付费类别。在纸质书市场上,畅销的文学作品就类似于书店的流量爆品,会源源不断的吸引读者走进书店或者保持看书的热情。当小说都没人看了的时候,这类市场的消费大概就会只剩下教材教辅了。
而话说回来,网络文学之所以受到读者的关注,并不是因为它的价格低而出版图书的价格高。事实上恰恰相反,在网络文学市场里,一个章节大概2000-3000字,值多少钱呢?1毛钱-2毛钱,但是如果你看完一本200-300万字的长篇,大概需要100-150元,这个价格应该比大多数的图书都贵,而且读者还拿不到图书。
但是这并不影响读者对这类市场的进入,在网络文学里,读者是真正的上帝,不管作者是什么原因,只要读者认为你让他不爽了,他就可以拒绝继续付费订阅。所以在这个市场里,作者需要研究读者的阅读喜好,要研究读者的阅读反馈,仔细的看每一条评论。几乎每个作者后面,都建立了很多读者粉丝群。如何让读者持续的付费,是这些网络文学作家最关注的问题。
作为出版业的我们,是如何回报我们的读者呢?姑且不论如何在内容付费上的进一步挖掘,单单从图书营销、内容制作这几个角度看,我们所秉持的理念都是,能宰一刀是一刀,能骗一次是一次。
所以,我们首先在网络文学市场,失去了相当大一批忠诚的付费读者。
2
知识付费类产品的出现,让我们正在失去作者
如果你不知道“在行”,那么你一定知道喜马拉雅和罗辑思维旗下的“得到”。对于出版行业而言,曾经自以为傲的作者资源,在这两类作者付费平台上,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将作者的价值进行了进一步的放大。
一个作者出一本书的话,能挣多少钱?简单的估算一下,平均销量2万本的图书,定价50元,作者到手的稿酬大约是税前10万元。而相对于作者付出的工作呢?写一本15-20万字内容的图书,大约最少需要作者半年的时间。而且我们大家都很清楚,很多作者的版税,根本拿不到10万元以上。
但是无论是“在行“还是“得到”的专栏,作者的身价变得更高了。“在行”上面,一位知识类的专家付费标准平均是400元/小时。如果这位专家想要一年拿到10万元报酬,一周见人聊5小时就可以了。而对于“得到专栏”,北京大学的薛兆丰的专栏已经突破了20万人订阅,从数字意义上看,这个作者以及背后的团队可以获得千万元的收入……
你肯定会说,这类作者是少数,只有个别几个人能拿到这样的待遇,大部分作者既没有时间和人聊也没有精力去做专栏。的确是这样,但是当知识付费平台越来越多的时候,作者的身价就会被提高。好的作者会趋向于和这些知识付费平台合作,而图书只不过成为了作者进行知识付费这个链条上价值最低的一环。
出版行业坐拥大量的作者资源,但是我们只满足于帮助作者完成出书任务。对于内容的衍生品,或者作者的衍生价值而言,出版社既没有精力也没有动力。更可怕的是,我们有一部分人会将这方面的探索看做高风险投入,只愿意日复一日的重复做书,也不愿意做出一丁点的尝试。
有句话是怎么说来着?越是风险,越意味着超额的回报。
3
与内容平台相比,我们未来可能要输掉版权
有很多出版社觉得,版权从来都不是问题。大不了,从国外引进呗……好吧,你还记得今年发布的少儿书引进版限制令么?
出版行业的版权,从来就是只有几条有限的途径:作者投稿,作者约稿,版权引进等等。如果有一天,你发现版权引进的路子变窄了,或者说你从国外很难拿到合适的选题了,你会怎么办?
在今天,知乎,简书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出版部门,已经开始自己将内容通过各个途径开始变现了,对应出版行业,人家需要的不过只是一个书号而已,留给出版社的也只是一点点的残羹冷炙。未来,几大内容平台都有可能会考虑自己的内容进行变现,他们包括但不限于微信公众号、新浪网易等新闻媒体、百家号等垂直媒体。
对于这些平台来说,内容是人家的,作者是人家的,出版社拿什么去和人家谈只付一点点版税?书号?人家选择余地很大。渠道?人家本身自带营销和销售功能。策划能力?你觉得这些平台不会从出版挖人直接过去干么?
版权,是所有图书的生命核心。但是很遗憾,我们这个最依赖版权的行业,未来却有很大可能,掌握不了这个核心。
事实上,坦白的说,出版行业被人称之为夕阳行业不是没有道理。除了我们上面说的东西以外,我们早已经失去的,还有渠道。对于一个行业来说,销售渠道被寡头把握着,消费者(读者)被别的产品吸引走了,生产者(作者)会考虑选择更高回报的模式,连核心的版权都可能被新的替代者拿走,出版行业的前途,又在哪里?
当然,所有的改变都需要时间,坏的影响需要时间,好的改变同样需要时间。但是,留给这个行业的时间,真的可能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