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开头有惊喜)为什么梵高的画如此动人?

作者:周唐 2017-12-08 09:44

来源:微信公众号“ 好报”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提前领略梵高一生:>> 全球第一部全手绘油画长片《至爱梵高》预告片

 

〖引子〗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团火,

路过的人却只看到烟。

但是总有一个人,

总有那么一个人能看到这团火,

然后走过来,陪我一起。

——摘自文森特·梵高给弟弟提奥的信

梵高的这团火,是他对绘画的热爱,对生命的激情,对世人的悲悯之心。

非常遗憾的是,梵高终其一生,除了弟弟提奥,没有一个人能走过来慰藉他这团炽热的心火。

〖01〗

十三年前,我刚来到上海时,第一次在外滩的地下通道里看到了梵高的画作《向日葵》,便对梵高有了第一印象。 

半年多前,有一次走进书房,看见太太手里端着一本书,在默默流泪。

是什么样的书,能让她感动如此?

我接过书一看,是《梵高传:亲爱的提奥》。

怀着强烈的好奇心,我把这本书以及欧文·斯通的《梵高传:渴望生活》,还有梵高的画册集,都阅读和欣赏了一遍。

梵高对绘画艺术的热爱和激情深深的感染了我,在那样艰难困苦又无人欣赏的处境中,依然坚持信仰,怀抱希望,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如果真的读懂了他,就会发现他有一颗无比纯净、美丽的心灵。

写下这篇小文,致敬孤独、纯粹又才华横溢的文森特·梵高先生。

〖02〗

梵高一生最大的痛苦来源于两点:

第一,他绘画的才华一直得不到世人的认可,以致生活完全依靠弟弟提奥接济,对于自尊心极强的他是一种煎熬和折磨。

对绘画充满了热爱和激情,但是在辛勤耕耘的十年里,没有卖出过一幅画。

直到第十个年头上,也就是他去世的那一年,1890年,才以400法郎卖出了《红色的葡萄园》(如下),这是他在世时唯一售出的作品。

十多年的时间里,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弟弟提奥寄给他的,大致150法郎左右,有时一次性寄,有时分三次寄,每次50法郎。

150法郎相当于最低生活保障的钱,除了刚够充饥,他向提奥要的每一分钱,都毫无保留的投入到创作中。

梵高对画画维持着饱满的创作激情,他不断的购买画板和颜料。也就是说,当他创作激情越好时,越要节衣缩食来安排生活用度。

最困难的时候,提奥的钱没有按时寄到,他只能靠水和面包屑来勉强过活。

他非常渴望自己的画有人赏识,这样他就能不依赖提奥的资助,自力更生的养活自己。然而,到他死的那一刻,这个小小的愿望都没有实现。

在梵高给提奥的700多封信里,他和提奥探讨他看过的书,对人生的见解,对生命的激情,对美丽大自然的热爱。

最煎熬的是,他不厌其烦的在信里解释着每一分钱的正当用途,委婉的央求提奥给他寄钱。

设身处地的想,读着这些话,当真是令人心酸和心碎的。

“哎,原谅我谈起这个事吧,我也不能做其他的了,现在我连日常开销也拖欠着,因为我在十天前就已经一分钱都没有了。”

“我已经差不多一周时间都身无分文了,虽然向你提要求真的令我十分过意不去,但如果可能的话,再给我寄10法郎吧,我一周的工作就指望着这些了。”

“我发现我自己要成为最让人讨厌的那种人,换句话说,就是向人要钱的人。”

虽然梵高不断的向提奥寻求帮助,但他又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人。

为了宽慰提奥,也为了宽慰自己,他一直和提奥说,你就当是花钱向我买画吧,当有一天我的画值钱了,就可以偿还你的恩情了。

第二,从来没有一个女人真正走进了他的心,理解他、欣赏他、安慰他、温暖他。他最大的渴望就是有一个小小的家庭,有爱的滋养。

这生而为人的最基本的渴求,他终其一生,都如梦幻泡影。

在伦敦,他21岁时,爱上了房东的女儿尤金妮亚。疯狂的迷恋却遭到无情的拒绝。

没钱买车票,他甚至步行上百公里,就为了见尤金妮亚一面,可是看到的却是她的婚礼。

失恋后痛苦不堪,性情大变,失去了工作,皈依了基督教的信仰。他自愿到比利时最艰苦的煤矿区博里纳日从事布道工作,身体和精神受尽了折磨。

他舍弃自己的一切钱财帮助穷苦的矿区百姓,宁愿自己住在破得漏风的废弃房屋中。然而基督教会却以容貌邋遢影响教会形象而开除了他。

这使得他怀疑牧师们穿着得体,拿着薪俸,在温暖的教堂里说着那些华丽的辞藻,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拯救穷人于苦难。

他对基督教的信仰开始动摇了。

28岁时,他爱上了寡居的远房表姐凯·沃斯。

他对凯的这份爱更加深沉而真挚。虽然表亲婚姻不被看好,但梵高还是向凯表达了这份深情,并且追到阿姆斯特丹,请求凯的父母同意。

然而,他还是遭到了无情的拒绝。

表姐凯的那句“不,绝不”的话语时时回响耳边。这一次失恋令他再一次陷入到一种自我贬抑的状态。

梵高虽然简单真挚,但他不谙世道人心,他不懂得女子的现实之处,没有事业和金钱,一味的单相思只能换来羞辱。

一年后,他在贫病交加之中,在极度渴望爱的状态下,结识了一位被人抛弃、与他同病相怜的女子克丽丝汀,两人相互取暖,相互慰藉。

这个时候,只要一位女子能接纳他,对他而言就是莫大的安慰。他渴望有一个小小的家庭,感受家的温暖。

不幸的是,梵高痴迷于画画,提奥每个月寄的150法郎,绝大部分都被用来买画板和颜料了,艰难的生活处境和情感的无法共鸣使得两人分歧越来越大。

克丽丝汀最终重操烟花女子的旧业,梵高无奈之下,与她分道扬镳。 

步入而立之年后,在他的家乡,有一位叫玛高特的平凡女子,被他痴迷于绘画的热情所吸引住了。

然而女方家庭的强烈阻挠,使得这位女子在精神绝望之下服毒自杀。虽然最终玛高特被救回来了,但他和她的身体和精神都受到了重创。

他此生对爱情的火焰彻底熄灭了。 

幸运的是,他找到了终生挚爱,绘画。为了排遣心灵上的痛苦,他不可遏止的把一腔激情和爱火,投入到油画创作中。

由于贫困、压抑、无人赏识、没有爱的滋养,使得他陷入深深的自卑和极端的压抑情绪中,直至精神失常。

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病痛中,挥洒完艺术才华后,他终于走向毁灭。

〖03〗

为什么梵高的画如此动人? 

也许是他璀璨艺术和困苦生活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深深的感染了我们。

今天欣赏他的每一幅画,可以看见喷薄而出的激情。看他的人生故事,却又深切体会他情感上的困顿和压抑。

他的艺术和生活之间有着剧烈的矛盾和冲突。 

其实,所有伟大艺术作品的实质都是描绘美,只不过是用剧烈的矛盾和冲突来烘托最壮烈的美。

无论是自然之美,还是人性之美,越壮烈,越美。梵高的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大抵如此。 

梵高的身上集结了太多的矛盾和冲突,比如:

伟大与卑微,生前的落寞和死后的辉煌;

热情与沉沦,自食其力的渴望与依赖他人救济的现实;

渴望爱与不被爱,艺术中的心灵自由和生活中的心灵不自由... 

梵高的生活虽然卑微与落魄,但是他的作品永远明亮、纯真和美好。既闪耀着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又辉映着激情、纯粹的艺术之美。 

这种强烈的矛盾和冲突,或许就是他的作品如此动人的原因吧。

比如他早期的作品《吃土豆的人》。

让人感动的是,那时的梵高贫病交加,在连自己都无法救赎的情况下,他还能有悲悯之心去同情那些社会最底层的农民。

《吃土豆的人》里,柔和的灯光,昏暗的房间,人性的温暖尽情流淌。

他说,“我想传达的观点是,借着一个油灯的光线,吃马铃薯的人用他们同一双在土地上工作的手从盘子里抓起马铃薯——他们诚实地自食其力”。

还有那幅《朝阳下有收割者的麦田》,金灿灿的阳光下,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挥舞着镰刀,收割丰收的喜悦。

麦浪像金色的火焰一样熊熊燃烧,充满了收获的激情。既有大自然的丰盛之美,又有人性的朴实之美。

他已经将对基督教的信仰,升华成了对上帝创造的大自然的热爱。

这是一颗多么美丽的心灵,这是一个多么高贵的灵魂。

我们知道,他广为人知的画作《向日葵》,可是有几个人能从他的画里读出那份激情背后的矛盾和冲突? 

向日葵是太阳花,永远向着光明和希望,这本身寓意着一种激情,一种渴望生活的态度。可是这些向日葵又是被截断插在陶瓶中的。

这多像梵高人生的隐喻啊,强烈的爱与激情被硬生生折断了,他用尽最后的生命,还要那样炽烈的燃烧和盛开。 

1889年,梵高被送去了圣雷米的疗养院。在疗养院的日子,他画出了《星夜》。那应该是梵高内心最纯净、也最激情暗涌的样子吧。 

整个蓝黑色调的画面背景中,好似宇宙正被一股汹涌、激荡的涡流所吞噬,带给人悲怆而激荡的感染力。

远处的山峦起伏不定,熊熊燃烧的火焰般的刺柏树吐露黑色火舌,这正是他所处的这个躁动、癫狂的外部世界。

无论生活怎样艰难困苦,身处精神病院中自由受限,但透过那扇窄小的窗户,看到远方的星夜,梵高依然没有放弃他内心的信仰。

天空中橙黄色调的月亮和星云又是那样的温暖和澄明,是梵高内心深处的光明和希望。

这是一种让人感动和颤栗的感觉,仿佛画面中的一切都在呼唤着生命的渴望,一种激情燃烧的生命力扑面而来。

这种力量直达人们内心深处,让人向往一个充满光明和希望的美丽新世界。

〖04〗

世间最美的是爱,最悲惨的是爱的无回应。 

多么想穿越回去,抚慰梵高那个受伤的灵魂。

欧文·斯通不忍心看到梵高如此受苦,他在《梵高传:渴望生活》里借用一个虚构的女子玛雅来与梵高相遇。

玛雅像一位天使一样飘然来到梵高身边,抚慰梵高的心灵。她说出了过去一百多年来,憋屈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想要对梵高说的话。 

“工作?呸!我一直是个傻瓜。所有这些成百件的绘画有什么用处呢?谁愿意要它们?谁愿意买它们?谁愿意勉强给我一句赞赏的话,说我已经理解了大自然,或者说我描绘出了大自然的美?” 

“有朝一日全世界都会这么说的,文森特。” 

“有朝一日?做梦!就像梦想我有朝一日会有家,有妻儿,还有用我的画能赚回足够谋生的金钱一样。我已经画了八年了。八年中没有一次有人要买一幅我画的画。我从来就是个傻瓜。” 

“我知道,但那却是个多么了不起的傻瓜呀!在你死后,文森特,人们会理解你努力要表现的东西的。那些你今天一百法郎都卖不出去的油画,有一天会卖上一百万。我告诉你,这是真的。你的画将悬挂在阿姆斯特丹、海牙、巴黎、德累斯顿、慕尼黑、柏林、莫斯科和纽约的博物馆里。你的画将成为无价之宝,因为没有一幅会被人出售。将来会有人写出评论你的艺术的书,文森特,也会有人根据你的一生写出小说和剧本。而且无论在哪里,只要是两个热爱绘画的人在一起交谈,文森特·梵高这个名字就一定是神圣的。” 

要是,梵高生前能知道这一切,该有多好啊!

〖05〗

幸好,梵高的一生还有弟弟提奥,这是唯一懂他的人。 

生前,提奥不厌其烦的接济梵高,在每一次梵高陷入困境之时,提奥总是会毫不犹豫的伸出援手。

在奥维尔的最后岁月,提奥和提奥的儿子相继遭受重病的打击,这么多年来,梵高全是靠着提奥的资金支持才走过来的,他不想再给弟弟增加负担了。

其实,他最担心的还是自己像疯人院的那些病人一样,过着无所事事的呆板生活,每天只想着一日三餐,不能控制自己发病,成为一个废人。

由于精神疾病的困扰,梵高的手不断痉挛,很难再拿起画笔,创作欲望的被截断对于艺术家而言就是生命的死亡。 

他的心走向了彻底的绝望。

据说,他画完那幅著名的《麦田群鸦》后,来到奥维尔小镇郊外的麦田里,用左轮手枪朝自己的腹部开了一枪。

严重受伤的他挣扎着爬回了小酒馆,他还想和弟弟提奥告别。这个曾经为他经受了长久的痛苦,然而却一直爱着他的,最亲爱的弟弟。

提奥从巴黎赶到后,梵高安静的死在了他的怀中。

1890年7月29日,文森特·梵高去世,年仅37岁。

提奥因为糟糕的身体状况和过度的悲痛,陷入了幻觉和剧烈的头痛中。他辞去了工作并且完全彻底崩溃了。仅仅在梵高死后6个月,提奥也去世了。

梵高葬在奥维尔,提奥葬在乌得勒支。 

后来,提奥的妻子乔安娜为了抚慰心伤而诵读《圣经·撒母耳记》时,看到这样一句话: 

“他们死时也不分离”。 

于是乔安娜把提奥的灵柩迁往奥维尔,葬在了他哥哥的墓旁。 

当奥维尔的炎炎烈日照射在这座麦田之中的小小墓园时,文森特在提奥的永远陪伴下,终于安然长眠了。 

当我们看到这墓碑上镌刻的两个熟悉的名字时,还有谁能不为之动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梵高的一生就是一件伟大的艺术品!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