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高校青年教师新媒体报告:媒介判断力差,近五成曾转假新闻

2017-12-12 18:23

来源:西南大学新媒体研究所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12月2日,西南大学新媒体研究所在2017年新媒体教育发展与实践高级研讨会暨第五届TUT论坛上正式发布了《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新媒体使用及新媒介素养报告》(以下简称白皮书,点击查看完整版)。

本次调查持续时间为2016年11月至2017年1月。西南大学新媒体研究所调研团队与新浪微博大数据中心、微博校园合作,抽取了12784位以“高校教师”认证的微博用户的基本网络标签和内容关键词,并与微博校园大使合作,直接触达全国各地高校教师,最终共回收有效问卷3667份,构成报告的数据基础。

白皮书全文约2万余字,以高校青年教师为调研对象,从生态、行为、职业、素养、教育五个方面展示了高校青年教师的媒介使用现状与媒介素养,对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群体的新媒体能力和新媒介素养方法进行了探索。

▍核心发现:高校青年教师新媒体参与度低,服务工作内容较多

编辑研究这份报告发现,高校青年教师是较依赖互联网的群体,但其新媒体卷入度低于整体网民水平,动机鸿沟最为显著。他们使用新媒体的目的更多是服务工作,整体情绪偏向积极。

▍核心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对传播技术有兴趣,但不太适应

高校青年教师将新媒体是为一种新平台、新工具和新现象,用于信息获取、教学科研、沟通互动和日常生活。他们对新兴的传播技术拥有极高的兴趣,但缺乏参与的主动性,同时也因新技术的过快发展存在不适应感。

▍核心发现:高学历与媒介素养无关

高校青年教师拥有的高学历并未直接转化为高的媒介素养,甚至在信息爆炸和新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面临着新的困惑。为此,媒介素养教育需成为通识教育和有针对性、深度性的新技能教育,并实现两种路径的兼顾。

通过对报告和数据的分析,可总结出如下现象:

1.整体年轻化,男性优势明显,活跃用户集中在华北华东

“高校青年教师”网络群体25岁-29岁的人群占比45.15%,成为网络和社交媒体上虚拟“在场”的行为主体,群体年龄分层化特征显著。

在性别方面,男性用户占比66.26%,女性用户占比33.74%,男性优势明显。而且,区域活跃度受区域教育发展水平及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大。以微博为例,活跃用户规模最大的是华北地区(含北京),占比30.89%;其次为华东地区(含上海),占比25.59%。

2.意见领袖基本未见,情绪:普遍正能量

在情绪偏好方面,青年教师所发布的博文偏向于“好”、“乐”等正向情感,其中“好”占79.57%, “乐”占15.9%,“恶”占3.28%,“惧”占1.04%,“衰”、“惊”、“怒”类情感占比均不到1%,正能量显著。

遗憾的是,而从数据中显示,高校青年教师中,几乎没有意见领袖。

3.近五成人曾转假新闻,41.6%的人不质疑信息真假

媒介批判能力成为高校青年教师的显著短板,41.6%的人不质疑信息的真实性,49.5%的人曾转发假新闻,60.1%的人不知如何取舍信息。

这也意味着,高媒介水平的接触不等于高媒介水平参与,高校青年教师新媒介参与水平的得分(3.27)低于整体素养平均得分(3.38)。

报告对未来的媒介教育给出建议:以通识教育为架构进行媒介教育培训;针对受教育对象的差异定制多维度定向性媒介教育;培养媒介思维,提高教师媒介参与水平和媒介批评意识;将媒介与科研教学实践融合,培养媒介教育的“创造者”。

4.网络视频服务接触少,移动性偏弱,希望提升新媒体技能

在获取信息方面,搜索引擎(58.8%)和网络新闻(54.7%)是青年教师最常使用的新媒体平台,而近几年市场发展最快的网络视频服务却在青年教师方面遭“冷落”,选择率仅为37%。

此外,青年教师具有强烈的提升新媒体技能的诉求,并希望得到更新颖、更多元、更具深度的知识。55.9%的教师希望得到关于教学资料的检索、获取、加工和使用方面的培训,50.9%的教师希望提升自己多媒体软件设计、开发和制作的技术,49%的教师希望能够学习新媒体在教育传播中的理念和方法,37.4%的教师期待学习信息可视化方法,39.3%的教师希望学到新媒体与学科教学整合方法。

5.尚未从知识获取型转化为知识传播者角色

在工作中,54.2%的青年教师会通过信息可视化的方式来展开教学,50.3%的青年教师会选择在授课过程中播放一些与课程相关的视频,37.6%的青年教师还会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在课堂中直接与学生进行互动。高校教师尚未从知识获取型角色转化为知识传播者角色。

点击查看>>完整版《中国高校青年教师新媒体使用及新媒介素养报告》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