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成立大会暨“全球化时代历史学家的使命”座谈会在京举行。来自国内外二十余所高校、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化视野下历史学家的使命。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彭龙表示,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世界介绍给中国、把中国介绍给世界”是北京外国语大学顺应时代要求,并结合自身的定位。了解历史、把握当代,不仅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把钥匙,还是认识自身的一面镜子,只有吸取其他国家历史与现实中的经验教训,才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昨天和今天,更好地把握我们自己和整个人类共同的未来。他认为,在了解自己历史的同时,要进一步了解与认识世界,同时关注如何将中国介绍给世界。既要有中国历史的扎实基础,也要努力学习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历史经验,了解其他民族的文明与传统。这是提高我国国民素质、贯彻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重要措施,也是一个大国的人文社会科学所必备的基础性建设,标示着一个面向世界、把握未来的民族的心胸,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成熟和自信。
全球史研究院院长李雪涛表示,不论是大航海以来的中国近代史还是世界史,都要注重对各种语文史料的梳理和考证;这些史料涉及的语言多,用原始语言处理一手材料正是北外的独特优势。北外历史学院将建构新史观、拓展新史料、建设新学科,帮助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体系。
会上,彭龙与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原校长腊碧士(Alfons Labisch)、北京大学历史系人文讲席教授李伯重、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中清共同为历史学院揭牌,并聘请李中清教授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名誉院长,腊碧士教授和李伯重教授为历史学院学术顾问。随后,腊碧士教授和李伯重教授分别作主旨发言。腊碧士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全球视野下的欧亚知识迁移》,他首先回顾了古代欧亚和十九世纪中德两国的商品贸易,进而在全球史视野下把握中国近代以来学习西方以求自强的一系列运动。李伯重教授的发言题目是《“患难与共”:十七世纪全球危机与中国》,他刻画了十七世纪中英两国“无独有偶”的历史巨变,中国遭遇明清之变,英国遭遇内战,他认为,英国所遭遇的危机并不独属于英国,还是整个欧洲的“十七世纪危机”,唯有借助全球史视野才可能更好地把握。
与会学者围绕“不同文化的史学传统”“历史学家与社会变革”“历史学家的修养与技艺”“当代史学学术著作的出版与大众阅读”“孔子学院与历史学的发展”等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