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礼堂看完了校内包场的《无问西东》这部影片,上世纪20年代泰戈尔在清华演讲的地方。此时此地,此剧此景,最易引起对厚重的百年校史的强烈带入感。然而,老实说,我差不多在整部影片都是跟着一脸忧郁的张果果牵动神经,任凭影片在不同时空中切换:在各种宏大叙事场景轮换的史诗级画面中,在尔虞我诈的职场,甚至在奶茶妹妹在学校图书馆台阶上小清新地询问他是几字班并主动认学长时,那份忧郁和落落寡欢仍然挥之不去。
我试图从中寻找答案。
人生需要导师,心灵需要关照
一生之中,得遇指点迷津的好老师,乃是一个人的幸运!影片以此为线索展开。
1、听从内心,从迷茫走向清晰
吴岭澜是幸运的,他的成长得以有心灵导师指点迷津,拨开重重迷雾,又在自己为人师的道路上完成了大学精神的升华。
20年代,泰戈尔在清华大礼堂进行的一场散发着神性的主题演讲——“对自己的真诚”,给了像他一样众多学子的启蒙,“人类的文明正等着一个伟大的圆满,等着她的灵魂的纯美的表现,这是你们的责任,你们应得在这个方向里尽你们的贡献”。
梅贻琦校长语重心长地告诉专业选择迷茫中的吴岭澜:“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之中,有一种盲目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30年代,留学归来后的吴岭澜,在西南联顶着上空盘旋的飞机,在草垛间的警报声中,教学生品味穿透灵魂的泰戈尔诗文。
空袭来临时,他告诉沈光耀,哪有学生不走老师走的道理?这种镇静,恰恰是源于对大学精神刻骨铭心的信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听从内心,从清晰走向笃定
沈光耀近乎完美的形象,可谓影片中浓墨重彩之笔。
沈母告诫儿子光耀:“我们想你能享受到人生的乐趣,比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比如同你喜欢的女孩子结婚生子,能够享受为人父母的乐趣。你一生所要追求的功名利禄,没有什么是你的祖上没经历过的,那些只不过是人生的幻光。” 沈母活得通透,家教无懈可击。沈母的句句叮咛,敲打着沈光耀的心。
然而,这个三代五将之后、生活优渥的名门世家子弟,毅然在国难当头选择了投笔从戎,他的果敢与柔情,在向流浪儿童抛撒食物时,在视死如归中的那一刻,将融在血液中的贵族精神推向了极致,以怒放的姿态完成生命意义的升华。
当正义、同情与无畏在一个人的心里扎根时,便内生出舍生取义的力量,与他人的苦难结成坚固的命运共同体。
3、听从内心,从外求走向内省
在人们陷入集体迷失的60年代,人生导师是缺席的。被裹挟到这个洪流里的陈鹏、王敏佳和李想,三个一起长大的伙伴,在起伏跌宕的青春躁动中用各自的不完美摸索着心底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
陈鹏,单纯率真的理工男,典型的新清华人,将“核”一般的生命能量注入他的爱情与事业,诠释着“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
王敏佳,任性的真诚遭到众人践踏,心碎绝望之际,被陈鹏的爱融化,余生掩面等待陈鹏的归来。
李想为了实现支边愿望在替老师打抱不平的匿名信事件中选择了怯懦,带着对王敏佳无尽的忏悔走向边疆,最终为战友留下粮食中,把生命永远地留给了荒凉。还有比这更荒诞的人生吗?
有的错误发生了,任凭怎样弥补也无法挽回。
在盛产荒谬的时代,人生导师就是你的每个经历,你用付出挫折乃至生命的代价,来获得人生真谛。
张果果的忧郁,是万千个知识精英生存与奋斗的写照
在广告公司就职的张果果,是生活中离我们最近的一个角色。
消费者对奶粉安全性产生极大的不信任,让安全性成为给客户提案的底牌;搭档明知提案无望,临阵脱逃,让张果果独自承担失败的后果;深受妈妈信任的常光顾的门店,老板背后搞小动作掺进肥肉;同事警告他对四胞胎进行资助,也许未来有无数个“坑”等着,好比认了一门穷亲戚,全家老小的重担可能一辈子都摆脱不掉。
职场上的虚伪与算计,让他陷入深深的无意义感。
当空袭来时,沈光耀还有吴岭澜镇定地对他说哪有危难之时老师丢下学生的道理?当王敏佳绝望地说自己一直向着无尽的深渊往下坠、往下坠时,还有陈鹏在底下托着她。那么,张果果呢?
当真诚和正义缺席时,信任就是这个时代最昂贵的稀缺品,人性在利益面前显得那么微不足道。背叛,随时发生。我们该向谁问责?
——在丛林生存法则中,张果果是孤独的
张果果试图回到校园暂时忘掉现实社会的重重重压。图书馆台阶前苦思冥想的他,也曾跟这些学生一样,是充实的求学青年。但是现在,面对清新奶茶妹妹几字班的发问,丝毫也提不起他的兴趣。
——藏在内心深处的压抑无处排谴,张果果是落寞的
张果果所面对的困惑,也可能我们多数人正在面对的。在浮士德式交易成为日常的商业社会,到处可见摩拳擦掌的野心家,却鲜有正义和同情站出来,为失语者代言,为无力发声者发声。因为张果果身处的当下社会,也是众多知识精英所面临的共同困境,是特定时间结成的命运共同体所塑造出来的价值观。所以,当高晓松指责本硕博“三清”的梁植择业迷茫,丧失了国之重器本色时,当北大清华毕业生在北京买不起房时,精致利己主义所带来的红利召唤着迷途羔羊,大批伪精英游走于名利场。不得不承认,苟且成为这一群体最真切的现实生活所照。
到底是人生本来就如此,现实生活把我们打回原型,还是理想屈服了现实?
爱你所爱,行你所行,于内心生发的一种勇气
与其说《无问西东》是一部再现百年清华校史的厚重献礼,勿宁说是一部众生对现实社会生存状态产生无力感后奏出的一曲挽歌。
身处人情淡漠、信任不断被瓦解的现实社会,张果果最终还是坚持了尊从内心。他靠什么坚定了他内心的信念?影片借张父之口给了回答:家庭教育。“做一个好人,要比做一个没原则的人付出更多的代价。”这种从心底生发出来的同情、正义与真诚的品性,恰恰是一个受多年接受良好家庭熏陶而成。在张父身上,留存着60年代迷乱青春的陈鹏们和王敏佳们的时代伤痕和理想主义情结,这种情结从陈鹏再往下延伸到儿时给他撒救济粮的晃晃叔叔沈光耀,沈光耀下面是临危与学生共患难的吴岭澜,吴岭澜下面是告诉他在充实地忙碌求得真实的梅贻琦,还有神谕般赋予他纯美灵魂的泰戈尔。可贵的是,理想主义信念坚强地保留了下来。无疑,这种信念和精神让张果果有了从内在生发出来的笑对人生的勇气。对于经受了内心理想与社会角色冲突,面临周遭种种不确定的张果果来说,这些源自知识精英基因的DNA片段也成为他最深厚的托底。
不可否认,在有些事情面前,人是无能为力的,譬如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生时间和出生地点,无法选择在哪个时点遇见谁……,但是,我们能做到的是不断发掘人性中神性的一面,与内心的魔鬼搏斗,让自己明心见性。
“我跟你们不一样”,这是张果果面对同事告诫谨慎认穷亲戚的教诲时所流露出来的淡定。这种力量让我们看到了张果果在无数次叩问内心后的欣喜,他没有退缩,而是笃定地选择了继续资助四胞胎,看到的是纠结后的释然。
人生是一场修行,每一次经历都是一次度化。相信所有经历过的,不管是漠视与背叛,还是挫折与苦难,凡是不能减灭你的真诚的,不能打倒你的意志的,最终都会成就你。从这个意义上说,《无问西东》也许充当了一次人生导师的角色,给我们栽下的一颗火种,给人一线希望之光。光虽然是微弱的,相信总有一天,它会光芒四射,照进每个人的心中,这正是人性中最可贵的东西。
惟其可贵,方应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