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资讯-详情页

你听说过国际关系学院么?

作者:一叶 2018-02-27 13:36

来源:微信公众号“学术志” 所属学科:全部学科

分享:

收藏:

国际关系学院,是地处在北京西郊的、占地面积十分狭小,专业性较强的一所高等院校。关于社会上对我校的印象,依我接触到的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听过我校,并给予较高的评价;二是没听过这个学校,以为是某个大学的一个二级学院,有时甚至要解释很多遍才理解过来;三是以为我校和外交学院是一所学校(这种说法容易理解,毕竟国际关系和外交科学相似性较强,而且两校曾经还真有那么一段历史)。

始建于1949:外事干部培训

国际关系学院是一所具有优良传统的院校,是在周恩来总理的亲切关怀下成立的。学校前身是1949年创办的中央外事干部培训学校,新中国第一批“将军大使”正是从这里受训走向世界的。学校成立之初的使命是要培养外语外事工作人才,20世纪50年代首创侧重外国当代语言学习的教学方法,当时主要承担外事干部的英语、俄语、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等语言的培训工作。

60年代:饱经风霜

1961年,由于当时国际形势发生严峻变化,学校同外交学院合并办学,随后改名为外交学院分院。我校与外交学院是一对姊妹院校,两校传统友谊十分深厚。1964年,被列为全国重点高校。1965年,由时任外交部长陈毅元帅定名为国际关系学院并亲笔题词,归属于中共中央调查部。文革期间,由于学校特殊的政治背景,教学和管理遭受到严重破坏,并于1970年停止办学。

▲老照片:国际关系学院1961年(第六届)毕业生合影---中间为陈毅外长

80年代:率先转型

文革结束后,部分老师陆续返校。1979年,学校恢复招生工作。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之一。1983年,率先完成从单一的外语院校向多学科交叉、复合型院校的转型,陆续开设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新闻、中文等专业。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以外语教学研究和国际问题研究为重点的办学和科研方向,始终凭借扎实的外语研究基础和浓厚的外语学习交流氛围,追踪国际关系、地区安全前沿热点问题,为国家相关部委提供政策咨询,同时也为国家外事部门,政法机关和教育科研机构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人才。

▲国际关系学院老校门

多年来,党和国家领导人重视和关心学校办学工作。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周恩来、朱德、邓颖超等同志曾多次来校视察,与师生亲切交谈,给予了极大关怀。邓小平、陈云、叶剑英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在不同历史时期,对我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过重要批示。1994年,正值我校45周年校庆之际,江泽民总书记为学校题词“努力把国际关系学院办成富有特色的一流大学”,表达了党和国家对学校的发展寄予殷切的期望。

步入新世纪:翘首展望

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安全形式日益复杂,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交织起来,对国家安全的研究比以往任何时期显得更为迫切和紧需。安全问题研究,进入学校领导的战略部署范畴。世纪之初,我校成立了全国首家国家安全战略研究中心,为国家安全理论及实践研究提供平台和机制保障。在以外语研究为基础上,以政治学和国际关系研究为重点,同时重点突出国家安全学科建设和国家安全学理论研究,辅以管理学、新闻学等其他学科教学科学研究。初步了形成“一基、两主、多辅”的办学格局。近年来,对国家安全研究成为我校各学科专业科研、教学渐趋形成的合力。各专业教学科研团队在立足本专业理论基础之上,专攻本专业领域的安全热点问题,在保持传统的外语和国际问题研究优势的基础上,形成了对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制度安全、文化安全、信息科技安全、法治安全等其他领域的综合安全研究体系。另外,我校陆续举行国家安全论坛和相关学术讲座、创办国家安全学刊和编撰中国国家安全概览,通过学术成果转换与共享,真正发挥国家安全智库咨政启民的职能和作用,提高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和政府安全防卫能力。

扩招浪潮之下:坚持“小”而“精”的办学理念

新世纪以来,各大高校扩招、扩建、扩编步伐加快,而国际关系学院始终没有扩招,坚持“小”而“精”的办学理念,每届本科招生规模维持在500人左右。目前,根据最新官网显示,我校本科招生专业共9个,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17个,另外,学校还设有一个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点,与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联合培养国际关系专业博士研究生。

在国关师生口中,常有一句话,“小国关,承载我的大梦想”。那是因为国关面积十分狭小,仅有200余亩,但国关提供给学生的平台非常之广,博学勤勉、兢兢业业的老师们、浓厚的外语学习氛围、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团结的校友群体,这些都给学生学习实践、视野开拓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和充足的资源。

有时,从学校北门进来,路过家属区,能碰到两位退休的老师在用日语亲切交谈。后听其他老师和学长学姐说,那些老师是50年代从日本回国的,宁愿放弃在日本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国为新中国的教育和外交事业默默奉献一生,至今这些健在的退休老教师中文说的不是很流畅,但他们对教育和热爱和国家事业的忠诚之心却可昭日月。这份传承与坚守也一直成为国关师生代代相传的佳话。

2013年,我校被评为“财政部六所小规模试点院校之一”,这为我校今后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保障和支撑。

曾经,我校同外交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华女子学院一度被称为“京城四小”,以“小而精”的培养模式著称,赢得社会良好声誉。然而近年来,在各大高校陆续扩招,朝向综合性大学发展的趋势高歌猛进,加上国家教育政策对综合性高校倾斜,我校保持传统的办学理念及规模,显然处于弱势,常常被丢在让人遗憾的角落里。2016年4月左右,相传北京某高校被并入社科院并成立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同作为京城四小,我校师生也曾一度猜想会不会被某个综合性大学组并或者跟其他特色院校合并?那段时间真是热议飞天。

另外,双一流的落选对我校师生的心理冲击不小。2017年9月21日,“双一流”建设工程评选结果出炉,让国关师生一度陷入沉默,连我们一度引以为豪的王牌学科(国际政治和外语类学科)无一入选。感慨之际,我们没有气馁,牢记自身使命与担当,保持自身优势与特色,朝向自身目标前进。一代一代国关人一直以国家的发展、振兴和安全为己任,励志图强,与时俱进。用一生的行动来诠释和坚守“忠诚、勤奋、求实、创新”这份初心。

▲国际关系学院新校门

▷注:

资料来源:国际关系学院官网主页;国际关系学院校史馆;国际关系学院搜狗百科;坡上国安学微信公众号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