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辛德勇教授“我和我的第一本论文集”讲座暨《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新版分享会在北京涵芬楼书店举行。在分享会上,辛德勇教授谈了不少治学心得,同时对今日一些不良学风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当今中国的历史学界,特别是历史地理学界,有些人夸大了野外考察的作用,认为它可以解决很多依据历史文献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些所谓“考察”,既浪费了大量民脂民膏,更枉耗了一些学者的学术性命。众所周知,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史念海先生是积极倡导野外考察的第一人,并身体力行,为此树立了典范。但史念海先生倡导的野外考察,准确的表述,是文献记载与野外考察相结合,强调在全面掌握并悉心分析史料的基础上,再辅以实地考察,既考察地理形势,也考察相关的历史遗迹。从学术研究方法演进的角度来看,由于过去有很大一部分学者只是局促于书斋,单纯计较于文字的考订,完全不顾实际的地理形势,不顾实际存在的古代遗存,因此,史念海先生所主张的野外考察,是对这一局限的匡正和补充,而不是对文献考辨分析的否定。利用文献记载和实行野外考察,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不是后者对前者的取代。
辛德勇教授1981年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师从史念海先生学习历史地理,同时跟随黄永年先生学习目录版本学。1991年离开学习生活了10年之久的古都西安,来到北京工作。《古代交通与地理文献研究》初版于1996年,大部分文章是辛德勇教授在西安时写的,特别是关于长安城交通地理的篇目占了不少。论文集是他在西安读书求学以及任教生涯的一个珍贵记忆,同时,其今天治学所涉及的广泛领域,在这部论文集里也都有触及。论文集功底深厚、考证扎实而又勇于摧破陈说,因此,出版后,广受读者欢迎和学界好评。市面上如今很难买到这部书,商务印书馆征得辛德勇教授同意,2018年推出新版,黄永年先生的书评作为代序,同时又增加了辛德勇教授撰写的长达16页的再版后记,对集中每篇论文均进行了说明,或是追述当初的撰写缘由,或是谈相关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
论文集多围绕汉唐长安城的地理,尤其是水陆交通等问题作探讨,除了关涉城坊的已见《隋唐两京丛考》外,还旁及唐以后西安城和其他交通要道,对重要文献如《水经注》等也有所考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