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观众在展厅外的海报前驻足留影。
6月9日,“无问西东——从丝绸之路到文艺复兴”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展览共分为“大漠之舟”“跨越七海”“帝国剪影”“凤凰西行”“丝绸之梦”“世界交融”6个单元,汇集展出国内外38家博物馆(其中意大利21家、国内17家)的文物珍品200余件(套)。是近年来国际博物馆与国内博物馆合作中数量最多、文物最丰富的展览之一。本次展览由国家博物馆联合中央美院李军教授共同策展、与湖南省博物馆共同举办,将持续至8月19日。
据介绍,本次展览旨在通过还原意大利文艺复兴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以及中国艺术中的西方影响,呈现出不同文明之间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兼收并蓄的千年史诗,揭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不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脉络,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展览策展方结合近年来对于“丝绸之路”研究的大量史料和学术成果,以中西文物对比展示的全新视角,向观众呈现“丝绸之路”这一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要道的历史。展览不仅从以往西方艺术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入手,更是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审视中国艺术对欧洲文艺复兴的影响。
记者在展厅看到,展览文物既有中国在“丝绸之路”中的见证物,也有受到中国元素影响的西方物品,例如,中国和意大利在航海中使用的罗盘、针碗、航海图和船只模型;青铜器、瓷器、玻璃器皿以及充满西域风格的唐代陶俑等。展览也通过意大利早期的文献如《马可·波罗游记》等反映早期意大利旅行家和传教士对于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贡献。展览还包括了中意两国众多博物馆的珍宝,有庞贝遗址发掘的经典壁画《花神芙罗拉》、乔托的名作《圣史蒂芬》等;有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公望《溪山雨意图》、倪瓒《水竹居图》等;还有国内16家重要博物馆的顶级文物。展览主办方表示,这些珍贵文物,充分见证了历史上东西方之间和平发展、共同进步的人民意愿和时代发展主流。
图为庞贝遗址发掘的经典壁画《花神芙罗拉》(公元1世纪)。壁画中的女子身着丝绸,尽显曼妙身姿。
图为观众参观雅典娜大理石雕像(公元前1世纪-公元5世纪)。中国丝绸于汉代传入欧洲,轻柔的丝绸为古罗马雕塑增添灵动与风韵。
图为观众参观“印花对凤对马联珠人物纹中衣”(北朝)。
图为元代陶俑一组。展示了丝绸之路上一支商旅队伍。
图为观众参观由威尼斯地理学家制作的地球仪(1574年)。
图为观众参观油画《马可.波罗归来》(1848年)。画中的马可.波罗在向亲友出示珍奇异物,讲述东方异闻。
图为观众参观《圣母子加冕》等三幅绘画。画中丝绸等布料上的花纹,受到中国传统莲花图案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