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由京沪五位青年学者联袂创作的《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出版三年多,一度在三大网店售空,畅销60万册,在理论界、党员干部、高校师生中引发热烈反响。该书两位作者鄢一龙(清华大学)和白钢(复旦大学)联袂其他四位学者吕德文(武汉大学)、刘晨光(中央党校)、江宇(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尹伊文(世界银行),近日再度推出思想力作《天下为公:中国社会主义与漫长的21世纪》。该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于2018年6月出版。
该书以学术的方式谈政治,从世界视野回应了中国进入新时代后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探讨了中国如何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和国家的高质量发展,展望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该书从思想内容上来讲是《大道之行》的延续和深化,差别在于,《大道之行》以中国共产党为主线来论说中国社会主义,而《天下为公》则更聚焦于社会主义和新的历史时代。
现从书中摘录一篇,以飨读者。
﹀
▐ • 控制高房价的治本之策 •▐
鄢一龙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住房是民生品,不是普通商品,更不是金融产品。住房金融化的一个结果就是住房市场出现空前的非理性繁荣,2006—2015年10年间我国住宅竣工面积达到了176亿平方米,相当于每户竣工了近44平方米。2016年全国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40.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6.6平方米。我国的人均住房面积已经和英国、德国等发达国家难分伯仲,但与此同时,许多民众却“望楼兴叹”——买不起房。
住房金融化也加剧财富所有者与劳动阶层之间的分化。居民财富中,住房是大头。法国经济学家皮凯蒂(Thomas Piketty)的研究表明,住房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例如,法国与英国两国的财富与收入比自1970年以来不断上升,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住房财富比重的急剧上升。中国的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目前中国居民财富的六成左右是房产净值。
这使得社会分化为炒房阶层、自住房阶层和无房阶层。炒房阶层就是所谓的“投机资本家”,在房价暴涨的过程中空手套利;对于自住房阶层,住房对他们的意义还是使用价值,而不是金融价值,房价高低无关紧要。
一线城市的底层不是无产阶级,而是“无房阶级”。当一座城市的房价上涨到依靠劳动收入(无论多高的薪水)无法购买的时候,房价就已经成为资本(特别是投机资本)阶层与劳动者阶层划分的天然界限,并可能摧毁劳动者阶层通过奋斗和诚实劳动过上美好生活的信心。
住房是民生之需,只有实现一个家庭基本上有一套房的保障,才能让老百姓有安定的生活,社会才会稳定。对于大部分老百姓而言,要民主的目的是为了民生。只有少部分所谓“精英”可以不顾民生,只要幻想的“民主”。
如何控制房价?光靠以限价为主的政策显然作用不大。调控的历史也表明,越是严厉的调控越是带来下一轮的报复性快速增长。治本之策就是要落实中央提出的“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这一根本定位,改变住房的投机品属性,回归商品和民生品的属性。
其一,要在去金融化上下功夫,降低住房资产的流动性。在当代社会,任何资产都可以金融化,流动性越高,金融化的能力越强;去金融化,就是降低其流动性,增加住房资产变现的难度。
可以通过限售而不是限购来遏制频繁交易。例如在2017年的这一轮调控中,有的地方规定购买的住房若干年之内不能交易。这种降低住房资产流动性的政策应该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同时,要加大持有投机房产的成本。征收房产税,有助于加大持有房产的成本,特别是对三套房以上者要按照累进税率征收。
要严控住房贷款的杠杆率。对于二套房提高首付比例,对于三套房以上必须全款购买。
其二,供需总量平衡的调控。进行总量平衡调控,使得土地的供给增长与需求增长大体保持平衡,就不会造成一房难求的状况。而一些地方政府通过限制土地供应抬高地价的方法,可谓反其道而行之。这种调控方式的一种动机可能是为了炒地皮。即便不是如此,也反映了某些城市的“乱计划”思维,不是根据需求来计划供给,而是在控制人口的一厢情愿的思维下控制住房用地的供给,结果不但人口没能控制住,而且住房用地也出现了严重的供需失衡,导致短短十几年间住房价格暴涨了十多倍,可谓政府庸政、怠政的典型。
真正的供需平衡的计划,是根据需求变化来逐步增加土地供给。比如,根据每年住房刚需以及改善性需求增加量,有序增加土地供给,以避免因为供需失衡,出现炒作地价、炒作房价的问题。对于市场需求变化这些简单的算术题,通过经验性估算就可以得出,更别说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了。不是能不能为的问题,而是愿不愿为的问题。
在根本上,政府需要管住自己炒地皮的冲动。高明的“土地财政”不是卖地,而是像重庆等地那样为了公共利益运营土地,先实施土地收储政策,再逐步开放给开发商,利用土地未来的收益进行城市建设的融资,使得土地的涨价收益落入公共财政的口袋,而不是落入私人开发商和炒房集团的口袋。这才是与市场经济融合的土地运营方式。
同时,要通过政府的平准机制,抑制住房价格的暴涨,改变房价单向上涨的预期,让炒房者血本无归,让乱炒地皮的企业血本无归。
其三,要大力推行租赁转“共有产权”的住房制度。
如果说股市上涨的时候是贪婪,下跌的时候是恐惧,房市则是炒房者的贪婪与刚需群体的恐惧交织在一起,从而推动了房价的暴涨。
租赁转“共有产权”的住房制度根本上就在于服务刚需。租房的青年人既是房客,又是未来的房主。政府牵头建设大批政策房,由政府供地,地价便宜,主要是建造成本,并由政府回购,规模要达到市场占有的1/3以上。政府将房子租赁给刚需群体,在租赁期间可以实施“租购同权”,租赁者与购房群体享有同等的公共服务;达到若干年限以后,租赁者可以申请按照“共有产权”购买,购房者可以终身使用,可以继承,但是不能自由交易。“共有产权”实质是限制住房的投机品属性,而充分保障其民生品属性。
鄢一龙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著有《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合著)等。
白钢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复旦大学思想史研究中心秘书长,著有《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合著)等。
吕德文
武汉大学社会学系研究员,著有《找回群众:重塑基层治理》等。
刘晨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教授,著有《政道与人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论》等。
江宇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著有《中国公立医院改革——问题、对策和出路》(合著)等。
尹伊文
世界银行前咨询顾问、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博士,著有《在世界边缘的沉思——对社会发展模式的反省》等。
本书是畅销60万册的《大道之行:中国共产党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姊妹篇,由来自北京、上海、武汉、华盛顿的六位学者联袂创作。本书创作采用了思想共同体的方式。
作者们以贯通中西的学术视野、真挚朴实的人民情怀、强烈的问题意识,从社会主义文明的核心品质、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探索、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国社会主义的道统与政统、社会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虚拟化和信息化条件下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等方面,探讨了理论界和现实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展望了社会主义运动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未来发展趋势。
作者们相信,社会主义不是无关乎现实的意识形态宣传,而是21世纪的历史大势,是每个人的切身关切,举凡政治、经济与社会问题,都必须让对于社会主义的讨论重新在场。
本书以正反两面的实践及清晰的逻辑有力地说明:社会主义不但有助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而且也是国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更有效率的组织方式。
• 目录 •
⊙ 第一章 平等与觉悟:社会主义文明的核心品质
一、何为社会主义之道体
1.文明与道体
2.道体意义上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二、东西方文明深处的社会主义道体
1.希腊与基督教:西方文明的两大社会主义传统
2.颠倒的主奴辩证法:苏俄—苏联社会主义实践的意义与局限
3.中国传统与社会主义
4.师生辩证法:中国社会主义对列宁主义的继承与超越
三、社会主义文明的经济—政治基础
1.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国有企业
2.国有企业的问题与解决之道
3.国有企业改革的真正方向:主人翁意识与企业家精神的结合
4.从“承认的政治”到“觉悟的政治”
⊙ 第二章 星星之火:社会主义在世界各国的探索
一、匈牙利:社会主义—自由主义—非自由主义
1.“自由化”之后的“不自由”经历
2.从“私有化”到“国有化”
3.从“个人自由”到“集体自由”
二、北欧社会主义:不激进、不教条
1.从“欧洲最穷”变为“世界最富”
2.国企给社会带来了什么?
3.北欧解答“福利—债务—懒惰”问题
4.超越个人主义之后的新境界
三、委内瑞拉的探索:“内生发展”与“人民主权”
1.抗衡全球化的“内生模式”
2.大众直接参与的“人民主权”
四、古巴亮点:低成本、高效益的医疗
1.计划经济的高效益医疗
2.全球竞争中胜出的制药业
3.软实力:医疗外交,医疗外贸
五、不丹模式:避免“不幸福”陷阱
1.“幸福”的现代化发展
2.文化自信构建另类模式
3.评价不丹时的偏见和误解
4.政治改革面临的挑战
六、20世纪的偏见,21世纪的机遇和挑战
⊙ 第三章 静悄悄的革命:21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乡村巨变
1.逝去的村落
2.“半工半耕”的农民家庭生计
3.现代性进村
4.乡村治理转型
二、21世纪的农村集体经济
1.农村集体经济之源流
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农村集体经济
3.组织起来
三、乡村治理新常态
1.在乡村治理中走群众路线
2.社会主义民主的基层实践
3.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建构
四、保护性城乡二元结构
1.从“剥削性”城乡二元结构到保护性城乡二元结构
2富有弹性的城乡二元结构
3.保护性城乡二元结构是稳定器和蓄水池
五、展望
⊙ 第四章 重建中国社会主义的道统与政统
一、中国社会主义的道统问题
1.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说起
2.“三统”归于“一统”
3.中国的社会主义道统
二、重新理解“中国社会主义”
1.“破碎大道”的三种思潮
2.恰切理解“社会主义”
3.“中国社会主义”的生成
三、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统
1.政道的变革
2.人民的自我规定
3.无产阶级专政
4.社会主义的人
5.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四、中国社会主义政统建设
1.充分开发民主集中制的政治功能
2.群众路线是重建政治性的根本要求
3.以组织力带动教化力
4.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 第五章 通往自由之路:社会主义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目标
1.形式自由和实质自由
2.从“异化”到“全面发展”
二、唯物主义:唤起人的主体性
1.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
2.打破历史的宿命论
3.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三、消除异化:自由联合的劳动
1.自由联合的劳动
2.资本主义改良并未消除异化
3.苏联的成功和失败
4.中国的探索:公有制+群众路线
5.重读“五七指示”
6.全球金融危机:异化的加强
7.走出“低成本劳动力依赖”
四、供给侧改革:为了真实需要而生产
1.资本运动扭曲生产目的
2.供给侧改革:回归社会主义生产目的
3.公有制:纠正市场失灵
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五大新发展理念
五、福利国家:社会主义的本色
1.健康和教育是自由的前提
2.西方福利国家是社会主义运动的成果
3.经济危机不能归咎于“福利陷阱”
4.社会主义可以避免“福利陷阱”
六、全球的危机,中国的机会
⊙ 第六章 超级资本主义及其躁动的21世纪婴儿
一、虚拟化:资本主义的超级泡沫
1.虚拟资本主义
2.金融社会主义
二、信息化:生产力空前社会化
1.平台经济:资本的空前盛宴
2.共享主义
3.“新鸟笼经济”
4.平台企业的公共治理
三、智能化:资本有机构成的奇点
1.智能资本主义
2.充裕时代
3.需求成为稀缺资源
4.告别“亚当诅咒”
四、大分岔与漫长的21世纪
⊙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