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由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大学博物馆等机构联合主办的“刘敦愿百年诞辰纪念暨考古学术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与会学者在纪念我国著名考古学家刘敦愿先生之际,深入交流与探讨新时期我国考古学研究的新进展。
考古学致力于从古代文化遗存中发现其蕴含的文明演变的“线索”。各类考古发现的器物,它们有着怎样的故事,正是考古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以青铜器开始被使用为例,是学界研究文明起源与演变时着重关注的研究对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许宏考察发现,东亚大陆青铜文化的缘起与早期扩散历程,可以分“原始铜合金”初现期(公元前4700-前2400年)、多种合金铸件尝试期(公元前2300-前1700年)、复杂复合范铸件确立期(公元前1700-前1300年)三个时期。他强调青铜文化的初步扩散,在考古学上则可区分为青铜礼容器出土区域(含生产和输入青铜礼器的区域)、仅见小件铜器的区域以及不见青铜遗存的区域。藉此可以窥见席卷东亚大陆的青铜潮的大致面貌。其中,真正进入青铜时代的只是若干区域的少数考古学文化。
考察文物的形态与制作工艺,同样能够揭示区域之间文化的影响。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青对比在山东龙山文化遗址发现的两件与二里头文化遗址中高度相似的镶嵌铜牌饰和龙形器时认为,二里头文化铜牌饰的关键文化因素(工艺、纹饰、寓意等)应来源于东方沿海地区,历经良渚、大汶口、龙山文化传入中原,再由夏人借助西来的铸铜技术,创造出镶嵌铜牌饰这种全新的礼器。
然而青铜时代的大量青铜制品为何多发现于墓葬及窖藏,而鲜少在社会上保存下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学研究所研究员徐龙国认为,除去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有诸多方面,尤其是与青铜本身的价值及重塑性有重要关系。古代历史上,青铜作为国家重要资源,是衡量社会财富的价值尺度,因而,导致了除了部分青铜礼乐器之外,原有的青铜文物不断被熔化重铸。青铜在造像、铜钱及其他青铜制品之间不断转换形态。
对古代器物的多学科研究拓展中国人文学科的视野,刘敦愿先生正是中国考古学界多学科结合的先行者。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回顾说,刘敦愿先生正是致力于在田野考古材料的基础上,构建以青铜艺术为中心的中国古典美术史体系。他结合田野工作,在史前文化追溯其源头;通过战国画像铜器的研究,探求其转变与影响;他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从多种维度全面发掘了青铜艺术的价值。